正文 我不看好大學自主招生(1 / 1)

亂彈

作者:王淦生

曾經力挺大學自主招生製度的我經過這幾年的觀察,終於對這一本以為會給中國高考體製帶來生機的新模式完全失望。因為它並沒有真正給中國學生打通一條邁向大學校門的新渠道,反而無端增加了學生的學習內容,加大了學習壓力,影響了中學正常的教學秩序,甚至一定程度上損害了教育公平。所以盡管多少家長學生對之趨之若鶩,我卻並不看好它。

首先,除了少數名牌高校在數理化生物信息奧林匹克競賽的國家級賽場上與個別成績冒尖的選手簽下預錄取通知書(即現場“掐尖”)和北京大學去年推出的“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優秀學生”這項舉措外,其餘70餘所高校的自主招生基本上都是采用了“筆試加麵試”這一沿用了多年的老模式。這等於在每年6月的高考之外又給學生加上了一次乃至多次考試。如果這種考試內容與高考內容相同或相近倒還罷了,偏偏自主招生的筆試、麵試內容差不多與現階段高中教學內容完全脫節,大多為奧賽內容和大學所學知識。因此,為了增加學生參加大學自主招生的成功幾率,許多學校在按課程計劃正常開課之外,又紛紛利用課餘時間開設了“自主招生輔導”這門新課程。高三學生的學習任務原本就很繁重,再加上自主招生輔導這麼一門艱深的課程,不可避免地影響到了孩子們正常的學習與生活。各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試時間基本上都集中在每年的元旦前後,有些學生為求穩妥報考了多所學校,一到自主招生考試時節,稍微優秀一點的學生便南下北上全線出擊,學生身心俱疲不說,許多中學的高三班級裏的學生稀稀落落,讓老師上課不是,不上也不是,教學秩序因之受到嚴重幹擾。

其次,自主招生選拔機製帶有許多人為的不公平。比如許多高校自主招生簡章上就明文規定隻選拔重點中學學生,而將更多的普通中學學生拒之門外。我就不懂,難道隻有重點中學裏才出得了人才而普通中學裏就一片貧瘠?2007年江蘇高考狀元就出在一所名不見經傳的普通鄉鎮中學,當時成績甫一揭曉,各大名校還不一樣追捧之至?可怎麼在自主招生時普通中學的考生卻連個考試資格都難以獲得?去年北京大學推出的“校長實名推薦優秀學生”的推薦指標也隻是給了少數省市的極少數學校,這是否帶有一定性質的地域歧視?更為嚴重的是,由於對自主招生工作缺乏行之有效的監督機製,在自主招生的指標發放、選拔考試、決定優惠等級的整個過程中,一些學校無法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開,甚至有暗箱操作、權錢交易的嫌疑。我就耳聞目睹過多起托關係跑要參考指標、花重金請麵試教授“考前輔導”、走高校內部上層路線尋求高等級優惠等諸多有礙招生公平的事情。甚至還有個別高校在考生高考分數加上優惠分未能達到其錄取線的情況下,上調早已公示過的某一考生的優惠等級以達到將其錄取的目的。這類大大小小的自主招生工作中的不檢點甚至腐敗的行為,勢必會將自主招生帶進一條死胡同,讓更多的沒有權勢、缺少門路的學生、家長對其失去信心。

再有一點,中國的自主招生僅僅是一場名校的盛宴、優生的遊戲,更多的普通高校、更多的中低層次的考生均被拒之門外,得不到參與的機會。偌大個中國有千餘所大學,但能在自主招生的平台上起舞的目前不過六七十所,不足十分之一;同樣,能進入自主招生考場的也隻有那些重點中學的佼佼者,不過考生的百分之一二。其實,日後為建設祖國獻計獻策出力流汗的又豈止是這些名校培養出的為數寥寥的學生!每個考生都想進入適宜於他發展的學校,每所學校也都想錄進適合於她的學生,可為什麼隻有幾十所重點高校、百分之一的學生有“掐尖”和擇校的資格,而更多的普通高校、中低層次的學生就隻有觀望的份?今天的大學已從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自主招生應當讓每所高校、每個考生參與進來。

如果自主招生仍以今天這樣的模式發展下去,我真的是看不到太大的希望。中國的高考需要改革,而作為改革的先頭兵的自主招生尤其應當成為教育改革的表率。其實西方那些教育發達國家已有不少先進的招生經驗可資借鑒,我們又何必一味沉湎於“中國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