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坐月子——休養生息的好時機
十月懷胎的艱辛和分娩的疼痛,在聽到寶寶中氣十足地大聲啼哭那一瞬,都變得值得,寶寶的順利降生為新媽媽的十月懷胎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生完寶寶後,新媽媽的身體發生了很多變化,生殖器官和身體髒器的功能恢複,都需要靠月子裏的調養;而在待產和生產過程中新媽媽可能遭受的疼痛,消耗的精力,都會使新媽媽的身體變得非常虛弱,這些都需要產後的休養才能複原。如果在坐月子期間,新媽媽的生殖係統、內分泌係統得不到及時、科學的調養與修複,產後子宮收縮、惡露排出、傷口恢複等一係列的問題得不到及時的解決,新媽媽的身體極有可能會落下一係列嚴重的後遺症,如產褥感染、乳腺炎、子宮脫垂、附件炎等多種疾病都可能在這段時間發生,嚴重威脅新媽媽的身體健康。同時,如果新媽媽產後的心理焦慮得不到及時調整,也有可能會進一步導致精神疾病的產生。
新媽媽要好好把握坐月子這個休養生息的好時機,采用正確的坐月子方法,通過營養的食補、充足的休息、適當的運動來調養身體,就可能有機會改善新媽媽自身的體質,讓細胞及內髒重新生長,恢複身體元氣,原本身體上的一些疾病,如內分泌失調、眼睛疲勞、黑斑、潰瘍、體力及記憶力減退、掉發及皺紋等,也可能會隨之減輕或消除,同時也可能將偏差的體型逐漸恢複成正常體型,幫助新媽媽恢複原來的健康和美麗。
坐月子是每一位新媽媽的必修課,更是關乎新媽媽一生身心健康的關鍵時期。月子飲食則是每一位新媽媽的必修第一課,上好第一課才是坐月子的最好開端。
二、盤點民間坐月子的六大飲食陋習
1、高蛋白多多益善
民間認為,新媽媽產後氣血大虧,需要大補大養,因此主張吃得越多越好。新媽媽在月子期比平時多吃魚禽肉蛋奶等動物性食品,以補充優質蛋白質,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蛋白質並非越多越好。蛋白質過多會加重胃腸道負擔,引起消化不良,誘發其他營養缺乏,發生多種疾病。
2、湯比肉有營養,光喝湯不吃肉
民間主張隻喝湯不吃肉。湯類不僅味道鮮美,還能刺激胃液分泌,幫助消化。新媽媽的基礎代謝較高,容易出汗,又要分泌乳汁哺育寶寶,故新媽媽宜多喝一些湯。但是,隻喝湯不吃肉的做法是不科學的。因為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物質主要存在於肉中,溶解在湯裏的隻有少數,肉比湯的營養要豐富得多。
3、補鈣的觀念:忽視奶類食品
新媽媽產後擔負著分泌乳汁、哺育寶寶的重任,對鈣的需求量較大。若膳食中鈣供給不足,母體就會動用自身骨骼中的鈣,以滿足乳汁分泌的需要。民間所說的補鈣觀念是多喝骨頭湯而忽視奶類食品。其實不然,補鈣的最佳食品是奶和奶製品,不僅含鈣多,吸收率也高,也是天然鈣的極好來源。新媽媽每天喝牛奶250—500毫升,並多吃含鈣豐富的食品,如小蝦皮、芝麻醬、豆腐等,以達到補鈣的目的。
4、不能吃生冷蔬菜水果
民間流傳的“忌口”是認為蔬菜、水果都是涼性的,許多新媽媽在“坐月子”時不吃蔬菜水果。其實,這種顧慮是多餘的。新媽媽在分娩過程中體力消耗大,腹部肌肉鬆弛,加上臥床時間長,運動量減少,腸蠕動變慢,極容易發生便秘。如果再禁食蔬菜和水果,不僅引發便秘、痔瘡等疾病,還會造成多種維生素、礦物質、微量元素缺乏。
5、多喝牛奶多吃雞蛋補鐵
新媽媽產後對鐵的需要量增大,如果新媽媽對鐵的汲取不足容易發生缺鐵性貧血。民間流傳多吃雞蛋、牛奶就可以糾正貧血。這是不正確的。雖然牛奶含蛋白質、鈣等很豐富,但含鐵卻很少;雞蛋中含鐵略高,但由於蛋黃中含卵黃高磷蛋白,會幹擾鐵的吸收。因此,僅吃雞蛋、喝牛奶補鐵是不足以糾正產後貧血的。
6、月子裏不要吃鹹的
“月子裏不要吃鹹的”過去人們這樣說,是怕吃了鹽影響乳汁分泌。產後不宜吃過鹹的食物是因為產後體內有大量水分需要排出,過多的鹽分會使水分滯留體內,出現水腫,並使血液濃縮。但是完全不吃鹽,就不能保證人體對鈉的正常需要量,就會出現乏力的感覺。正確的食鹽方法應該是比平時稍淡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