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國際油價階段下行的驅動因素及影響分析(1 / 2)

國際油價階段下行的驅動因素及影響分析

經濟研究

作者:劉曉颯

[摘要]:石油作為重要的戰略物資和大宗商品,其價格走勢牽動國民經濟命脈,節選國際油價的階段下行時期,從供需、美元周期等多因素分析其走低原因,又從主要產油國、美國、中國等方麵分析該輪油價走勢的影響。

[關鍵詞]:國際油價 頁岩氣革命 供需失衡

一、引言

自2014年6月下旬至今年1月末,國際原油市場劇烈下探,半年多時間幾近腰斬,布倫特原油價格從115.19美元/桶高位跌至48.11美元/桶,區間累計跌幅高達58%,可謂是飛流直下三千尺;對於本輪油價大幅度持續下跌的原因,各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以美國、沙特聯手打壓俄羅斯為題材的“陰謀論”被熱議,以烏克蘭危機引發“黑天鵝事件”的地緣政治風險說被熱炒、以沙特為代表的傳統產油國打擊美國頁岩氣革命、保住市場份額陰謀做空油價……那麼,到底是什麼因素導致國際油價暴跌呢?地球村的鄉親們又哪家歡喜哪家憂呢?

二、國際油價持續下降的原因分析

本輪油價下跌與1997-1998年、2008-2009年的兩輪油價下跌的金融危機背景不同,其特殊之處在於石油需求增長放緩,供應能力增強,供需寬鬆成為新常態,油價下跌後迅速恢複已經成為大部分產油國的迫切願望;此外還包括美俄對抗、沙特阿拉伯的政策變化等。

(一)供需失衡

從石油供應來看,在利比亞石油產量恢複、加拿大和巴西等國增產特別是美國頁岩氣革命的推動下,全球石油供應量大幅攀升,2014年石油供應增量為180萬桶/天左右,遠超過最初預測的120萬桶/天。其中美國頁岩油、近海油田開發使得石油供應增量高達156萬桶/天。故導致此次國際油價下跌的最主要原因是供求關係的變化,全球石油需求出現階段性減弱,而供應出現階段性過剩,石油供求由偏緊轉向明顯寬鬆,特別是這種寬鬆狀態遠超過人們事先的預期,使得國際油價大幅下降。

(二)非常規油氣資源的增產削弱歐佩克影響力

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後,非OPEC國家原油在世界原油貿易中的比重逐步增加,由不到30%上升到2014年的54%,在疲軟的需求之下,國際原油供應量不降反升。美國長期投資開發的頁岩油開始進入產量高速增長期,加上近海油田的開發,2014年美國石油增量占到全球增量的87%左右。歐佩克國家麵對供求關係的變化,不僅無法通過限產措施達到保價的目的,反而需要擴大生產維持市場份額。2014年歐佩克原油總產量基本穩定在日均3000萬桶,。因此,美國頁岩油的邊際成本對油價的影響較大,歐佩克在逐漸喪失對國際石油市場的話語權。

(三)美元強勢升值周期打壓油價走勢

自2002年至2014年,美元已經曆12年貶值周期,隨著美國經濟複蘇,美聯儲已於2014年10月徹底結束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加息的預期在增強。同時,歐洲經濟問題的長期化和複雜化對歐元形成了極大的壓製,其日漸寬鬆的貨幣政策也促使投資者看空歐元。這些因素對美元上行構成強勁支撐,美元一改過去幾年的疲軟態勢,6月至12月升值幅度達到12%,美元與油價走勢呈顯著的負相關關係,美元步入強勢升值周期,對以美元計價的原油構成很大打壓。

(四)投機者對市場擾動作用減弱

由於市場監管加強,大宗商品市場參與者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國際大投行如高盛、摩根大通、美林美銀等2014年開始紛紛縮減、關閉大宗商品交易業務或將該業務出售,雖然大投行出售的大宗商品業務大多被中小投行所購買,但中小投行對市場的影響力遠不及大投行。此外,商品期貨市場上的投機具有放大市場波動的作用,在油價上漲的時候助推上漲,而在市場下跌的時候加劇下跌,總會出現超調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