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儀式的象征意義淺議
理論研究
作者:薛小燕
[摘要]:宗教在人類學家更多的是看做社會事實,探索其意義。看做的手段有象征、功能等。而宗教儀式的象征意義研究是宗教人類學的核心議題。通過對毛南族分龍節儀式信仰分析來闡述其中的象征意義。使用的方法是人類學界現在經常被稱作現象學的方法——對諸如神、聖禮和祭祀等信仰和儀式進行研究,以確定他們的意義和社會重要性。
[關鍵詞]:宗教儀式 象征 意義
儀式是一種文化的建構起來的象征交流的體係。它由一係列模式化和序列化的言語和行為組成,往往是借助多重媒體表達出來的,其內容和排列特征在不同程度上表現出禮儀性的習俗,具有立體的特征(剛性),凝聚的(融合)和累贅的(重複)的特征。具體說來,儀式被看做規範化行為的一個類型,它象征或表現了某種東西,而且由此與個人意識或社會組織形成了不同的聯係。而對於宗教儀式的一個最著名的定義是由特納提出的,他將儀式描述為:用於特定場合的一套規定好了的正式行為,他們雖然沒有放棄技術慣例,但是對神秘的存在或力量的信仰,這些存在或力量被看做所有結果的第一位和終極的原因。本文接下來對宗教儀式的象征意義的闡釋,以毛南族傳統分龍節儀式為例。
一、毛南族分龍節儀式
本文的資料基於2013年暑假在廣西壯族自治州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的田野調查,在孟教授的帶領下進行了為期半個月的實地調查。調查的主題是對環江毛南族自治縣一年一度的毛南族特有的宗教儀式——分龍節的解讀。
分龍節,又叫做“五月廟節”,是毛南族一年一度祭祀龍的傳統大節,毛南族居住在黔貴邊界的大石山區,地勢南高北低,南北氣候也不同,因此民俗也有差異。以崢嶸峭峋的鐵坳為界,北邊的中南成為上團,南邊的下南成為下團,節日的日期是從每年五月的夏至這天算起,按地支順序往前數,到辰日這天便是下團的分龍節。因此上團總比下團提前五天過節日,即亥日,活動一般有兩三天。毛南山鄉易旱易澇,五穀收獲常無保障。人們根據宗教意識,認為每年夏至日後的頭一個時辰,是水龍分開之日,水龍分開就難得風調雨順,所以要在分龍這一天祭神保禾苗,相沿而成為傳統的農業祭祀節。
傳統的分龍節活動,主要包括納牛儀式,也就是在過節這一天,要“椎殺”一頭公牛,用牛頭牛尾牛腳牛內髒分別放置祭龍,祭時有法師分別喃經、跳神。儀式需要的專業道具有:各類法器、儺麵具、代表三界公、灶王、地主娘娘的服飾等。納牛儀式上師公們作為神人溝通的中介,需要在儀式舉辦的時候念經、跳神、撒福祿壽米等,牛肉則分給各家各戶或拿到市場去賣。祭龍後兩三天各戶自拜祖先、三界仙、灶王、地主娘娘等,也是求神靈保佑五穀豐登。這項隆重的儀式過程中師公們有跳神舞環節,在節日開始之前的一周我們緊跟師公們在排練場所進行了細致的觀察和訪談。確實,儀式對於一個宗教活動的重要性的在這裏我們能真切的體會到:師公們在節日開始前的一個星期便開始了緊張的排練,盡管他們都是經常表演的專業人員(除了一年一度的分龍節,平日裏有家戶有“還願”儀式也會表演,有這項活動的非物質文化繼承人,有文化館館長等),筆者了解到師公們對這項一年一度的全國視野下的儀式活動還是要下一番功夫的。
以上這些具體的祭祀舉動在整個的儀式中占有絕對重要的位子,也就是說這些瑣碎的儀式行為構成了虔誠隆重真誠的儀式,在整個的納牛儀式和分龍儀式上是不可或缺的,也就是這樣一係列的儀式行為之後人們才會從內心深處接納這樣的儀式,才會真正相信這樣的儀式能夠起到福佑子民風調雨順的作用,才會相信這樣的儀式是存在在自己身邊並且會影響自己的生活。所以從這點來說,宗教活動中儀式是占有著多麼切實而意義重大的作用。所以儀式於整個宗教活動來說不是一種形式或者簡單的表演性質,而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無法取代的。
二、分龍節的象征意義
我國民間祭祀儀式的象征意義是通過一係列的儀式過程中的道具體現出來的,如法器、祭品、服飾、儀式陣容等,依托這些外在物來體現儀式主體的象征意義,也是通過這些儀式的具體象征物體現儀式神靈的位格高低。
(一)分龍節“龍”的象征內涵
儀式中的場地、法器、建築物等都有其特定的指涉意義,以我們最為熟悉的三大宗教為例:大而平坦的佛教廟宇象征佛門無邊,耶穌受難象征救贖,基督教塔狀建築象征與“天上的父”的聯係等等。具體到本文的毛南族,龍是毛南族的民族圖騰,因此龍的形象和影響在毛南族中無處不在,並且古人認為龍是司雨的神靈,於是人們就將這種特殊的氣候現象與龍的活動管理區域聯係起來。但是筆者在毛南族的分龍節儀式上並沒有看到龍在整個節日中的特殊位置,也就是司水龍神崇拜的觀念在毛南族的宗教信仰中並不明顯。從整個的節日過程和查閱當地的資料來看,毛南族的神祗係譜中,主要的神有三界公、土地、雷王、家仙、瑤王、花林仙官、灶王等等。毛南族一般不供奉龍神,隻有在“安龍謝土”儀式中才祭祀。因為在毛南神係中,真正與雨水相關的神是雷王、閃電小兵、雷兵等,在毛南族的“還願”儀式中,都會請這幾位神。這主要是由於傳說中三界公製服了吃兒童的雷神,由此人們便以三界公為祭祀的主要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