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正確認識家庭教育(1 / 2)

作為家長,不但要做好孩子的學前教育,而且在孩子上學後,如何配合學校教育,並精心設計出最適合孩子發展的家庭教育,同樣是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因為學校教育是主導,家庭教育是基礎,家庭教育有著學校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正確的家庭教育觀

要想對孩子進行好的家庭教育,就必須建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那麼什麼是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呢?教育專家認為,為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對中國父母來說,目前正確的家庭教育觀有以下4種原則不能違背:

1.認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不管是傳統典故,還是現代教育理論都證明,成才離不開良好的家庭教育。如孟母三遷、嶽母刺字。現代教育更是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上升為教育的“三圈理論”。

2.不可要求過高

家長以成人之心對待孩子,總擔心孩子成長得太慢。於是追隨學校的課程或是社會上的“潮流”給孩子加班加點請家教,使孩子沒有一點自己的空間。殊不知,學得太雜反會使孩子思慮散逸,課程的提前學習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3.不可拔苗助長

孩子成長是個積累的過程,拔苗助長,以成人心去要求孩子,每每要爭第一,都是片麵的。事實上,孩子的未來環境是目前不能預知的,但可以知道未來競爭隻有更激烈。因此,培養孩子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學會怎樣學習和怎樣做人。

4.不能過分溺愛

家長認為孩子已在學校受教育,家長就不用再去關心孩子的教育問題了,孩子回到家以後就應該享受天倫之樂,於是對孩子千依百順,使之形成“以我為中心”的自私的心理個性,沒有寬容、團結、關心,這樣的孩子長大了也不能適應社會。

二、正確的家庭教育法

社會在進步,我們教育孩子的方法也要有所進步,為了讓孩子成為一個未來的有用之材,家長在對孩子進行家庭教育時,還要注意方式方法必須正確。在此,有如下幾點建議,供家長朋友們參考。

1.正確引導、多多交流

我們要注意和孩子多多交流,這可向班主任了解孩子的情況,回家後,與孩子平等地交談,傾聽孩子訴說一周來的事情,對孩子不正確的想法要正確引導,在與孩子的溝通交流中使孩子明白應該怎樣去做,或者慢慢找機會來使之認同。

2.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有意識地讓孩子知道父母在做什麼,為什麼這麼做。把敬業稱職的精神感染給孩子,同時也讓孩子做一些適當的家務,培養他們的責任心。

3.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

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很重要,家長要在這一點上努力,同時也可以把孩子在學校養成的良好習慣延伸到家裏,學校中能做的事,家裏也一樣能做到。

4.給孩子自己的空間

根據孩子的興趣,創設必要環境條件,讓他做他喜歡做的活動,培養其創造力和自信心,感受成功的愉悅。比如說玩玩電腦、拍些照片、畫畫等。

5.讓孩子感受親情

帶孩子去爺爺奶奶、外婆外公或同輩兄妹家,讓孩子感受溫暖,懂得尊重別人。

6.讓孩子接觸社會

帶孩子走上社會,感知社會環境,了解、認識社會,明辨真善美。

7.不刻意加重孩子的學習負擔

孩子在學校的學習已經很累,家長們不要再刻意去加重他的負擔,給孩子一些自由的時間,可培養他們在其他方麵的能力。

總之,家庭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為隨年齡的增長,家庭教育效果愈不明顯,但這是潛移默化,對一個孩子來說,最重要的不是進某一個好學校,而是受最好的家庭教育。

三、家長在教育時的五種角色

孩子是國家的未來,也是家庭的未來,他們需要學習知識,培養各方麵的能力,為自己將來走向社會,建設國家做好準備。家長在孩子學習上應做的工作的是培養孩子正確的學習方式,為孩子構建起一個自主、體驗、探究、合作、交往的學習平台。

所以,孩子學習方式的轉變,正期待著家長角色的轉變。麵對新形勢,家長首先要轉變角色。在此,建議家長們成為孩子學習的參與者、幫助者、引導者、促進者和溫馨家庭氛圍的營造者的角色。

1.家長是孩子學習中的參與者

目前,我國實行了新的課程改革,這對家長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新教育形態也要求家長要成為共同構建學習的參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