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有著學校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學校教育是主導,家庭教育是則是基礎,根基不牢,孩子就很難成材。那麼我們怎樣才能打好這個基礎?怎樣才能教育好自己心愛的孩子,怎樣建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在教育孩子時應當注意什麼?應當使用什麼樣的方法,這些都是每一位家長十分關心的問題,本章將予以詳細解答。
好多中國家長不懂怎樣教育孩子,采用一種放任自流的方法,這是對孩子極不負責任的表現,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這種情況已有所好轉,家長們對孩子的教育也逐漸重視起來,但現如今我國家長對孩子進行家庭教育時,往往陷入一些家教誤區中不能自拔,這裏就目前我國家庭教育的傾向性和方法性錯誤進行歸類總結,並提出一些意見和解決辦法,希望能幫助某些家長們認識到自己在家教中的“誤區”和不足之處。
一、家庭教育的兩類錯誤傾向性錯誤
2004年9月,北京某家教育科研機構就當前我國家庭教育傾向做了一份市民問卷調查。從中反映出的問題有如下4方麵:
1.在教育內容上重視知識輕能力
在“你對孩子主要著重哪方麵培養”一項中,家長把“能力”放在首位的占2.9%,把學業放在首位的占15%,把健康放在首位的占42%,多數家長認為孩子做習題比參加家務勞動更有價值。
2.在教育方法上重言教,輕身教
在教育方法的一項問卷調查中,能堅持把“以身作則”放在首位的家庭僅占12%。
3.在投資方式中重“物質投資”,輕“精神投資”
在問卷調查中,孩子們每月夥食費支出平均在200元以上的占78%,其中半數家庭用於孩子的生活費用占全家總收入的40%。在精神生活方麵,孩子大都天天與電視為伴,或者淹沒在題海之中,久而久之,必然帶來“物質超前,精神遲滯”的後果。
4.在健康投資上重肌體、輕心理
在家長的眼中裏,孩子仿佛永遠也不會長大,過多的保護,溺愛和包辦,必然導致孩子缺少個性和獨立人格。
方法性錯誤
家庭教育是最基礎的教育,對人的成長具有極其深刻的影響。但據考察,目前我國的家庭教育,存在著如下一些類型的錯誤:
1.包辦型
家長望子成龍心切,為了讓孩子認真讀書,包辦了孩子應該自己做的力所能及的勞動。於是,孩子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以致孩子的自立能力非常差,有一些上了高中的孩子還不會洗衣服、涮碗就說明了這點。若這樣下去,日久天長,孩子就會越來越多要求別人為自己付出,並且會心安理得地接受,卻不懂得對他人和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苗苗今年8歲,父母給她報了很多特長班,苗苗的智力測評達到124。但這麼一個聰明的孩子,卻是個“問題兒童”。苗苗最初是哭著不進幼兒園,後來勉強進去了,也不與其他小朋友交流。上了小學之後,進校門就哭,有時勉強上一節課,下課就跑回家。
天津市心理學會副理事長孫少強說,其實像苗苗這樣的“問題兒童”不在少數,主要是父母早期教育不當導致心理疾患。現在,年輕父母越來越注重孩子的早期教育,但很多人在觀念和方法上有偏差。很多人認為早期教育就是單純的智力開發、技能培養,所以有不少家長讓孩子參加多種技能的學習班,用高年齡段的標準去要求一個低年齡段的孩子。
天津市兒童醫院對近萬名就診兒童的調查顯示,因父母早期教育不當,大約有26%和15%的孩子分別有多動障礙和注意力障礙。
早期教育除技能和知識外,更重要的是對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形成樂觀、自信、向上的健康心理。
家長們應多鼓勵孩子嚐試,讓他自己去體會、感受,在智力開發方麵,多給孩子一些選擇,讓孩子以自己的興趣去活動、學習。
2.溺愛型
這是在建立包辦型基礎上的並且更加極端的家教方式。這樣的家長視孩子為心肝寶貝,不能讓孩子受一點“委屈”,對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順,甚至違背社會公德而滿足孩子的不正當要求。於是,有的家長為了給自己的孩子出氣而跟鄰居打架;孩子不願意參加學校組織公益勞動,家長就給孩子寫“病假條”……就這樣,一批自私而任性的“小皇帝”“小霸王”出現了,他們長大後必將為社會所不容。
2004年5月,北京市海澱區人民法院曾經判處過這樣一名未成年犯:這個孩子的家庭條件非常優越,父母對他十分溺愛,曾雇用三個保姆照顧他,使他從小養成了任性、自私、蠻橫的個性。一次在學校踢足球與同學發生口角,被對方打了一個嘴巴,他竟跑回教室拿出刀子將對方紮死……
前不久,北京海澱區法院少年法庭與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隨機對100名在押未成年犯的調查顯示,這些孩子的家庭成長環境普遍較差,存在著4種不同的“缺陷”,其中“溺愛型”家庭在被調查者中占到半數以上。
溺愛的實質是毒害,溺愛型家庭可以很容易地在孩子心靈上播下自私、任性的種子,這極易發展成不良的個性,養成孩子自私和自大的心理。
3.放任型
這是一種很不負責任的家教方式。這樣的家長認為孩子是“樹大自然直”,長大後就會成器,因而整天忙於工作、事業;為孩子提供的隻是生活上的保障,而對於孩子的內心世界、興趣愛好、學業交友等一概不聞不問,甚至在孩子麵前不檢點自己的行為。於是,出現了孩子抽煙、打架、逃學等現象,恐怕會直到孩子被公安機關拘留,這些家長才會有所反思。
年僅15歲的楊某從小父母離異,跟隨父親生活,父親去世後,他居無定所,而生母對他漠不關心、置之不理,他便以居委會為家,每天在居委會領取6元的生活費。居委會下班後,空虛、寂寞的他望著街上打鬧遊玩和他一般大的少年,不由自主地想融入到他們之中。很快,他認識了一名與他有相似經曆、年齡相仿的少年高某,沒有親人關愛的他們,很快成為形影不離的朋友,麵對色彩斑瀾的世界,他們既興奮又困惑,楊某每天領的6元生活費顯然不夠他們的花銷,於是他們打起了同齡人的主意。
2004年3月6日,楊某、高某在一巷子裏遇到了學生韓某、楊某在露出腰間攜帶的匕首後,逼迫韓某交出現金10元及價值700元的小靈通,倆人在變賣小靈通後將所得現金揮霍一空,第一次作案順利得手後,高興之餘他們又在尋找下一個作案目標。6天後的夜晚,正在吃夜宵的楊某、高某見到三名學生攜帶手機經過,高某將手中的啤酒瓶摔碎並手持半截瓶子威脅,受到驚嚇的三名學生交出了一部摩托羅拉手機和2元錢。當晚兩人將手機賣出,將所得錢用來飲酒作樂,當兩人感歎掙錢容易時,警方得到群眾舉報將兩人抓捕歸案。
法院審理後,考慮到兩人作案時均未滿18歲,且被搶手機已追回返還了被害人以及兩人的特殊的家庭環境,對他們減輕處罰,均判處有期徒刑10個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對他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都產生著直接的影響,當然大的社會環境也可能影響孩子的成長,但他們麵對的是同樣複雜社會環境,不同的隻是各自的家庭教育,因此要告誡父母們,你們手中掌握著孩子80%的幸福,請盡到做父母的責任,不要放任孩子,更不要拋棄他們。
4.粗暴型
這是一種隻靠高壓對孩子進行教育的愚蠢而簡單的家教方式。有的家長認為孩子應該絕對服從自己的意誌。孩子考試成績不好或犯了過錯,乃至對家長稍有不從,就發火、訓斥,甚至大打出手。久而久之,孩子在家長麵前不敢敞開心扉,心情總是處於壓抑狀態。
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員中一方對另一方實施暴力的行為。它包括毆打、罰跪、捆綁、拘禁等體罰形式,也包括威脅、恐嚇、辱罵等精神虐待。我們通常所指的家庭暴力一般是夫妻之間的,而忽視了父母對孩子的暴力行為所引起的嚴重後果。河南省心理谘詢中心主任、心理學教授賈福軍博士指出,父母在孩子幼年時期施行“暴力教育”,會影響孩子一生的幸福。
據報道,甘肅省安西縣一位14歲少年張某,因父母對其經常打罵,逐漸對父母產生了抵觸情緒。5月2日上午,張某在又一次遭父母責罵後,趁父親午睡時從床底下找出父親藏的一支小口徑手槍,對準父親的額頭扳動了扳機。打死父親後,張某欲離家出走,被聽到聲響的母親邢某阻攔。邢某拉住兒子並大聲呼救,張某氣急敗壞,將母親推進屋內,用啤酒瓶猛砸母親的頭部、臉部,致使邢某當場昏厥在血泊中。張某害怕母親醒過來後叫人,又找出父親經常用來銬他的一副手銬,將母親銬在床頭。之後,張某駕駛農用車,若無其事地帶著幾個同齡少年外出遊玩。
少年犯尹某10歲前曾經是好學生、好孩子。由好到壞的分水嶺是11歲那年父母開始吵架,12歲父母離異,從此,自己成了斷了線的風箏,逃學遊蕩,光顧網吧、遊戲廳,也無人過問。關於家教,他唯一記得的,是父親的拳腳。
他說:我父親對我的教育方式就是打罵,而我卻越來越反感,有一種仇恨心理,我犯錯誤他就打,用木棍打我手,打嘴巴子,我就產生仇恨的心理,有時侯甚至殺他的心都有。我對父母的仇恨是非常大的。我於2001年到大慶打工,和一個食雜店老太太發生爭執,我就把我從小到大所有的仇恨都發泄到她身上。其實我們之間一點矛盾都沒有,隻有我對父母、對社會上有些人的仇恨。因為我到每個地方每個人對我都是那樣,所以我把所有的仇恨都記在食雜店的店主身上,就把她給殺了。
類似這樣因為父母在教育孩子時過分使用暴力手段而導致青少年走向極端的事例時常見諸報端,看來中國那句古語“棍棒下麵出孝子”應該改一改了。
據全國婦聯2002年的一項調查表明,在全國2.7億個家庭中約30%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但是因為中國人有“家醜不可外揚”的遺訓,許多家庭暴力的受害者隻能“打掉牙往肚裏吞”。在父母打孩子的問題上,更是認為老子打兒子應該,大部分人在勸架時也總是當著父母的麵對孩子說,“父母打你是為你好。”似乎父母打孩子是天經地義的事,他們從來就沒有考慮孩子心裏會怎麼想。
有句名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可見父母在孩子成長中的重要性,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今天對孩子采取了什麼樣的教育方式,明天你就會得到一個什麼樣人格的孩子。
父母打罵孩子,常會打斷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感情紐帶和親情。而親情是培養孩子良好性格的土壤,一個人人格的塑造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幼年的情感發育。若孩子“愛的需要”不能滿足,其創傷的“痕跡”必將在未來成年後的心理活動中顯現出來,並成為其穩固的行為方式,從而不能適應社會。
父母打罵孩子,有時可能是大人一時的情緒發泄,常認為不會給孩子造成太大的影響,殊不知,父母一時的痛快可能會給孩子留下一生的不快。具體來說它會在以下幾個方麵影響孩子:
第一是說謊。有的家長發現孩子做錯事後喜歡打孩子,孩子為了避免皮肉之苦,就開始說謊。可是,孩子說的謊往往站不住腳,易被家長發現,為了懲罰孩子說謊,家長態度更加強硬。為了逃避挨打,孩子下一次做錯事時更要說謊,這樣就構成了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