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家庭教育的失誤之處(2 / 3)

第二是性格粗暴。父母在家裏打孩子,孩子到外麵就會打比自己弱小的孩子,父母實際上起了壞榜樣的作用。

第三是性格孤僻。經常挨打的孩子,會感到孤獨無援。尤其是父母當眾打孩子,會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往往會懷疑自己的能力,會自感“低人一等”,不願與家長和老師交流,不願意和小朋友一起玩,性格上顯得孤僻。

第四是懦弱。如果孩子經常挨家長拳打腳踢,時間一久,孩子一見到家長,就會感到害怕、不敢接近。而且,不管父母要孩子做什麼、是對是錯,他都會乖乖服從。這種孩子往往會唯命是從,精神壓抑,學習被動,缺乏積極向上的良性情緒。

第五是性格固執。動不動就打孩子,會損傷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產生對立情緒、逆反心理。有的孩子會用故意搗亂來表示反抗,你讓他往東,他偏要向西,存心讓家長生氣;有的孩子是父母越打越不認錯,強勁越大,還用離家出走、逃學與家長對抗,變得越來越固執。

另外,有的家長打了孩子以後,還硬要孩子“認錯”,這樣不僅教育不了孩子,還會使孩子產生排他性思想。盡管當時孩子按照家長的要求去做了,實際上孩子的抵觸情緒很大。有的孩子在不明原因被打後,往往會不知所措,惶恐不安,久而久之,孩子會變得性格怪異。

父母對孩子施暴,其影響不是短時間的,有時候在孩子成年以後才能表現出來,可以說會影響孩子終生。

在精神醫學領域裏有一個叫“反社會型人格”的名詞,反社會型人格(又稱為悖德型人格或冷酷型人格)是各類變態人格中最容易違法犯罪的一類。一般自兒童期就開始有表現,其主要特點是智能尚正常,行為受原始欲望支配,脾氣暴躁,情感冷淡,不誠實;無道德心和社會責任感,因而缺乏羞恥心,對是非善惡缺乏正確判斷;極端自私和以自我為中心,冷酷無情,常違反社會規範。

該人格的形成盡管有多方麵的誘因,但專家研究發現,童年時的精神創傷、不和諧的家庭關係是關鍵因素。從犯罪心理學角度來看,因為人本身就隱蔽著容易導致衝動性行為的一麵,但最終是否顯現,卻與人幼年時期的境遇關係密切。

由於反社會型人格對家庭、社會危害很大,而且目前尚無特殊藥物,須經過長期的行為矯正治療才能獲得輕微的療效,所以應重視預防。

預防的關鍵是父母對孩子要有正確的教育方法,絕對禁止施行暴力,父母要通過家庭成員之間和睦的、親善的關係為孩子樹立良好榜樣,通過自身有教養的、得體的肢體語言、行為語言影響孩子;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與行為習慣,及時糾正其剛剛暴露的行為問題與心理異常,既不驕縱放任孩子,也不粗暴打罵、隨意貶低侮辱孩子;在孩子麵前不居高臨下,要和孩子建立平等的親情關係,要成為孩子的夥伴和好友。

孩子出現問題,往往暴露的是家長作為監護人親子職責的缺失。據黑江省少年犯管教所提供的資料,80%的少年犯對自己的家庭教育不滿意,親情疏遠甚至殺害父母案例時有發生。未成年人犯罪逐年遞增的形勢,也給家長、學校提出了嚴峻課題。

二、家庭教育的三個誤區

教育不僅僅是教育部門或學校的事,而是一個係統工程。教育的成敗不僅取決於學校教育的好壞,還取決於家庭和社會等各方麵的因素。

大家都知道,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教育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能否健康成長,能否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沒有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就會無所適從。

從古到今,有許多成功的事例就能說明這一道理,同時也值得我們借鑒。“嶽母刺字”激勵了民族將領嶽飛發奮學習、報效祖國;“孟母斷抒”教育孟子學習上應知難而進、不能半途而廢。相比之下,在現在的家庭教育中卻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需引起我們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

總起來說,目前我國家庭教育的誤區主要有三點:

第一,重視文化知識的教育而忽略了思想品質的教育。

一般家長對思想政治素質的理解不夠深刻,認為隻要文化成績好,其他方麵特別是思想素質的好壞無足輕重,這樣就容易教育出有智無德的孩子。

第二,沒有樹立正確的人才觀、成才觀。

不少家長認為孩子隻有上了大學才能成為人才,其實這種想法是十分錯誤的,也是要不得的。有人說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在本世紀,我國既需要發展知識密集型產業,也需要發展各種勞動密集型產業,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是多樣化的。隻要子女有自己的理想,有為祖國、為人民貢獻青春的誌向,認真學習和掌握實踐知識與技能,把自己的聰明才智奉獻給祖國和人民,就一定能夠成長為有用之才。

第三,不懂得正確的教育方法。

家長對子女的教育往往不能做到言傳身教,或以簡單粗暴的辦法來代替必要的思想教育,或以物質獎勵代替精神鼓勵,或以工作忙為由放鬆甚至放棄了對子女的教育。還有不少家長對自己的子女過分溺愛,對子女錯誤的思想和行為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並加以糾正,對子女在生理和心理等方麵的變化缺乏了解。所有的這一切都會影響子女的健康成長,造成不良的後果。

上麵所舉的幾種情況是最常見的、最普遍的現象。咎其原因:首先是家長缺少有關教育學、心理學等方麵的知識;其次是家長自身的價值觀、人生觀有一定的偏差;再次就是社會用人製度等方麵存在的問題。

對於這些問題,不但家長要認真思考,任何一個教育工作者都不能聽之任之,學校和教師都應積極主動的爭取家長的配合,利用家長會等多種形式對家長進行宣傳和教育,讓他們了解一些基本的教育方法,了解子女各個階段在生理和心理上的變化情況,使家長逐步認識到教育子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並知道教育的內容,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另外,還要發揮家長委員會的作用,督促家長履行監護人的義務,配合學校教育好自己的子女,使他們健康成長,成為社會有用之才。

當然,教育也離不開社會的幫助和支持,學校和教師都要積極爭取社會各界的關心和支持,達成共識。隻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會顯得朝氣蓬勃,才能為國家之興旺,民族之振興作出應有的貢獻。

三、思想道德教育的缺乏

為什麼生活在同樣的社會環境中,同樣遭受一些大眾傳播媒介的暴力、凶殺、色情等有害信息的侵襲,有的孩子會學壞,有的就沒有呢?關鍵在於孩子生活在不同的家庭裏,從小接受著不同的家庭教育和影響。

現實生活中孩子選擇什麼、追求什麼,家庭教育起到了很大製約作用。家庭教育是基礎性的教育,在人的一生成長過程中是奠基工程,社會影響力對孩子發揮作用往往是通過家庭教育實現的。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家庭對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關係到孩子走什麼路,做什麼人,能否成才的關鍵問題。現在有許多父母往往是一想到培養孩子成才,就很自然地聯係到智力開發,一講到家庭教育,認為就是盯住孩子的學習,而對於孩子如何做人的起步教育則忽略不管。

中央綜治辦和全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國範圍內進行的閑散未成年人犯罪調查,通過對2000餘名未成年犯和1000餘名普通未成年人的比較得出結論,忽視思想道德教育是未成年犯家庭教育的最大失誤。

研究中心的一位權威人士介紹說:在她采訪過的未成年犯人中,幾乎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家庭問題。未成年犯和普通初中生的父母在關心孩子方麵的最大差異,非常突出地表現在對孩子思想品德的關心程度不夠上。

有一項調查列出了未成年人日常生活學習中涉及的學習功課、健康、體育鍛煉、與同學交往、業餘愛好、思想品德、吃飯穿衣、花錢、心理狀況、閑暇活動等13項內容,考察父母對孩子的關心情況。結果顯示:從父母對孩子的關心內容看,無論是少年犯的家長還是普通初中生的家長,最關心孩子的三項內容中都有健康和學習功課,但與普通初中生的家長最關心孩子的思想品德相比,閑散未成年犯的家長關心最多的另一項內容卻是吃飯穿衣。

此外,少年犯的家長對孩子關心最少的三項內容其中之一還有“心理狀況”。

一名犯故意殺人罪的少年犯說:“從小學三四年級,我就開始玩網絡遊戲,無心學習了。”這說明,許多家長對孩子並不了解。對孩子心理狀況的變化關注不夠的直接後果,則是不良心理加劇,容易產生過激行為。而家長卻說:“孩子上小學時一直都很好,就是上了初中以後,由於學校環境不好才學壞了。”從兩個人的話中我們就可以看出家長對孩子心理狀況的關心程度了。

目前,在我國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父母教育能力的極度缺乏,與國外的家庭教育問題主要是虐待和忽視相比,我國的父母大多數還是非常關心孩子,隻是教育方法不當。有關部門調查顯示,我國未成年犯的家長中對待孩子的主要問題,一是嬌生慣養,什麼事都順著孩子;二是要求非常嚴格,什麼事都要管,分別占到40%左右,而對孩子的家庭暴力隻排在第三位。

家庭是預防青少年犯罪的第一道防線。專家們指出,正是由於未成年犯的不少家長沒有充分認識“德是為人之本”的道理,“重智輕德”的教育價值觀使他們在孩子的教育上出現了致命的失誤,加上對孩子了解不夠以及教育方法失當等問題,才使孩子在做人最基本的問題上栽了大跟頭——尚未成年便走上了犯罪道路。

四、早期教育失誤的後早期家庭教育失誤常常加劇孩子能力的不均衡發展,使孩子從愛學變為厭學。最近,由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課題研究組等單位主持的一項調查顯示:我國小學生學習能力發展失衡的發現率為15.6%。其中,有8.75%的學生存在比較嚴重的學習能力發展失衡問題。這一調查的對象是在北京、石家莊、廣州三地的小學中隨機抽取的,共隨機訪問了1806名6到12歲小學生。研究結果表明,孩子目前學習能力困難的發生率在中小學中大約是20%至30%。這說明孩子的學習能力問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不可忽視性。如果按此比例推算,我國14歲以下的少年兒童中大約有6300萬有各種學習問題,數量相當客觀,這些調查數據與國外的研究結果相吻合,說明學習能力發展失衡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不可忽視性。這一問題需要引起社會各方的高度重視。

學習能力可以分為視知覺能力、語言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理解能力、注意力和行為問題、大運動、精細運動等7個方麵。調查結果顯示,大約15%的小學生在這7個方麵的學習能力和同齡孩子相比存在著很明顯的不平衡。這種失調很有可能會導致他們的學習出現困難,造成學業落後。

長期以來,人們對此一無所知,父母、老師們習慣於把這部分學生視為不爭氣、不上進且成心搗亂的壞學生。其實,這些孩子的智商並不低,也不是態度或品質上的問題。相反,他們還很聰明,智力水平正常甚至超常,隻是在獲得或動用聽、說、讀、寫、算等能力上的一個或多個方麵未能達到適當水平,從而導致能力發展不均衡。對於學齡兒童來講,這種發展不均衡過於明顯,自然影響學習表現。專家們的研究發現:早期家庭教育失誤,常常加劇孩子學習能力的不均衡發展,並使有些孩子喪失了學習積極性,由“愛學”變為“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