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家庭教育的失誤之處(3 / 3)

中科院一位教育專家介紹,學習能力失衡,既有內在原因,也有環境原因。不良的教育環境、缺少適當的教育機會、富有刺激性的食物、過高的教學要求都是促使學生學習能力失衡的重要原由。而父母的過度溺愛則是孩子能力發展的一大障礙。

此外,獨生子女們缺少夥伴,單調的生活妨礙了孩子在語言、動作及動手能力方麵的發展。從孩子發展的角度來看,學前期正是鍛煉孩子綜合能力的大好時機。專家建議父母要經常觀察自己的孩子在哪些方麵表現得好,哪些方麵顯得比同齡孩子落後,以便在早期有意識地為孩子的弱項多提供機會,使孩子能夠得到比較均衡地發展。

如何改變目前我國家庭教育的現狀,使孩子真正擺脫學習壓力,學會學習,掌握愛學與會學的方法?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青年專家張雨青認為,應當根據兒童生理和心理的發展特點,運用行之有效的學習能力體係進行訓練。通過對每一個不同特質的孩子進行科學的“學習能力測試”,找出孩子學習過程中的優缺點,並將學習能力量化成每一個細小的學習環節,為每一個孩子實施極富針對性的訓練,幫助孩子突破學習瓶頸,使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達到開發學習潛能的目的。

五、都是“金錢惹的禍!”

有一位家長痛心地反思自己的教育失誤,認為孩子現在成績不佳,迷戀上網打遊戲,在高檔商場花錢如流水,都是“金錢惹的禍”!

這絕不隻是一位家長的苦惱。春節期間,不少孩子得到成百上千甚至上萬的“壓歲錢”,天津幾個七八歲的孩子用壓歲錢請客吃飯一頓就花了1200元,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一位高二學生幾天就在網吧裏“泡”光了3000多元。

中小學生日常的高消費幾乎成了常談常新的話題。孩子們穿名牌服裝、拿手機並不鮮見。大連的一位政協委員發現,一個小學生過生日就要花幾百元甚至上千元請同學吃飯,個別中學生一個月的消費高達千元。

改革開放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國人有了不少的私人財富,這無疑是社會的進步。這種現象折射在孩子們身上,就是孩子的財富也在增多,不僅僅壓歲錢增多了,孩子的零用錢增多了,甚至有的孩子已擁有了自己名下的房產、股票、存款等等。

與此同時,家庭、學校、社會對孩子的理財教育卻幾乎是空白。一位18歲的大學生坦誠,自己從小到大父母從沒有讓她獨立支配過錢,自己根本就不會花錢!更可悲的是,一些孩子幹脆就成了金錢的奴隸和犧牲品,有錢時胡花亂花,沒錢時違法犯罪。

金錢是把雙刃劍。富裕的生活本身不會對孩子有害,但是如果缺乏健康完善的價值觀的指導,那麼金錢就會對孩子產生負麵影響。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習慣於在相對貧困狀態下教育孩子,理財教育僅止於“一分錢掰兩半花”或是讓孩子與金錢絕緣。但是今天的孩子處在物質相對豐富的時代,金錢和財富成為人們生存的必需和與社會聯係的重要標誌,過去的理財教育顯然不適應社會發展和孩子成長的需要。

事實上,今天的孩子們需要的理財教育是:正確的金錢和財富觀念,科學的理財方法以及通過理財教育培養起來的愛心和責任感。告訴孩子,金錢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通過父母的辛勤勞動得來的;金錢可以帶來一定的物質滿足,但金錢不代表一切,幸福、成就、愛、友誼、快樂並不是金錢可以買到的;學會選擇、也學會放棄。從而讓孩子成為金錢和財富的主人。

窮的時候我們抱怨沒條件教育孩子,現在富裕了,教育孩子的新難題也出現了。怎樣在富裕的環境下教育出一個優秀的孩子,並不比在貧困狀態下教育出一個優秀孩子的難度小。在這一過程中,家長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正是在家長的言傳身教中,正是在點點滴滴的日常行為積累中,孩子接受著家長的金錢和財富觀念以及支配財富的方式和方法。

六、特長教育的種種錯誤

目前,有不少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在接受正常教育的前提下,再接受一項或幾項特長教育,以便於孩子掌握更多的技能,去迎接未來的挑戰。於是,以培養孩子某些特殊能力為目的的各種特長教育應運而生,諸如書法班、美術班、舞蹈班、音樂班等等,應有盡有不一而足。

由於某些家長在思想認識上的錯誤,致使特長教育進入了種種誤區:

1.方法不當

特長教育對孩子來說,的確有其積極的一麵。但是,孩子畢竟是孩子,貪玩好耍是他們的天性,同時他們的興趣與愛好都具有較大的可變性,今天喜歡的東西,明天也許就不再喜歡了。因此,家長要注意因勢利導,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欲望,但事實上相當一部分家長卻沒有做到這一點,當孩子對學習生厭時,家長不是循循善誘地加以引導,而是采取強迫壓製的辦法逼著孩子去學,結果往往事與願違,這正好應驗了那句老話:“強扭的瓜不甜。”

2.一廂情願

孩子進特長班學習,許多都不是心甘情願的,有相當一部分是由家長一手包辦的,不少孩子對究竟該學什麼好、自己是否適合進行特長教育等問題都心中無數,報名參加特長班的學習完全是家長的一廂情願。如此下去,不但收不到應有的教育效果,反倒會阻礙孩子情商和智商的正常發展。

3.貪多求全

一些家長盲目認為多學總比少學好,今天讓孩子學鋼琴,明天讓孩子學美術,過兩天又讓孩子改學書法。不堪重負的孩子,平時忙、雙休日也忙,除了要完成學校布置的家庭作業外,還要忙書法、彈琴或繪畫,難怪有些孩子會發出這樣的感慨:放學後,我寧願被老師留下來也不願立即回家!

要走出上述誤區,應從以下兩方麵著手:

首先,需要家長們端正認識。孩子不同於大人,不能用對成年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讓孩子接受特長教育,應該根據孩子的心理特點加以引導。隻有這樣,才能達到家長所期望的效果;同時,家長還應該明白:兒童教育的內容極為廣泛,包括知識教育、品德教育以及技能教育等多個部分,特長教育隻不過是其中的技能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家長不宜將其看得過重,隻能將其看作是學校教育的一種補充,隻能在孩子力所能及的情況下進行。

其次,還需要有正確的教育方法。特長教育不同於學校教育的地方,在於它主要是培養孩子對某些技能學習的興趣和欲望。因而在教育過程中應有張有弛,鬆緊有度,並給予孩子足夠的自由活動的時間和空間,使孩子在玩中求學、在學中能玩,如此,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七、不當教育方法的影響對孩子學習的影響

北京師範大學兒童心理研究所的一位博士指出,家長在教育中不自覺的錯誤,可導致孩子多種心理問題,並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效果。

1.在生活、學習中包辦太多,使孩子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對於孩子的學習,家長承擔的最主要的職責不是陪讀,不是代替,而是培養一個好習慣。如果家長在孩子的生活、學習中包辦太多,孩子沒有生活自理能力作基礎,獨立學習能力自然建立不起來。於是,家長越著急,孩子越不急,反正一切都由別人替自己操心。結果,家長很累,孩子反而沒有進步。

2.常指責孩子的失敗

比如有兩個孩子的語文考試不及格,家長甲對孩子說:“媽媽和爸爸都很關心你的語文成績,我相信這次考試還沒有反映出你的水平,你要加油呀,孩子!”

家長乙對孩子說:“你怎麼這麼笨!這麼簡單的題目都不會做,你以後肯定考不上大學!”家長甲傳達的是關心和愛護,家長乙引發的卻是焦慮和憎恨,前者能激發孩子進一步學習的積極性,注重於問題的解決;後者則會打擊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信心。

3.常詢問孩子在班級的名次

家長不能以每次考試成績的排名來肯定或否定孩子,對於一個不可能得第一的孩子反複強調名次,勢必使孩子陷於自卑。而孩子的自我否定,不僅會使其學習成績進一步下降,孩子未來的整體發展都會受到妨礙。

4.常阻止孩子玩耍而命其回到書桌前

玩是孩子的天性,一味地阻止,迫使其“學”,而且學之不盡,孩子必然會產生厭煩心理。成功的教育是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即將外在動機轉化為內在動機,充分調動孩子的學習積極性。而不恰當的教育,則隻會使孩子原本存在的學習興趣也沒有了。

對孩子心理的影響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在兒童教育上的投入越來越多,但孩子的心理成長卻時常被父母忽視。不當的家庭教育會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不良影響。下麵所列舉的是家庭教育中常見的錯誤。

1.“老實、聽話”

“聽話”似乎是祖輩留給我們教育孩子的最現成的詞語。在許多人包括一些老師看來,“老實、聽話”是好孩子的重要標準之一。正因為如此,許多幼兒園才會出現這樣的景象:孩子們整齊而老實地背著手坐在小椅子上,一呆就是幾十分鍾。我們在要求孩子恭順、老實的同時,卻往往忽略了孩子的願望和要求,忽視了他們的意誌和感受。

兒童有強烈的好奇心,對新鮮事物特別敏感,喜歡活動,如跑、跳、攀援、登高等。這些對促進孩子智力和體力的發展是不可缺少的。過多的“清規戒律”會剝奪孩子的學習和成長機會。實際上,過於老實和乖巧的孩子內心常常是過分壓抑的,對自然願望的過度壓抑會給日後的心理障礙埋下種子。

2.“不許哭”

孩子在受到父母的批評時,常常會流下委屈的淚水。這或許是害怕父母的威嚴,或許是因事情的結果與自己的設想大相徑庭。而許多家長卻認為孩子哭是不服氣的表現,所以難以容忍孩子在接受批評後哭泣。

從心理學上來說,這種強迫孩子有淚往肚裏咽的做法是很“殘忍”的。也許沒過多久,孩子就會投入到其他遊戲中,好像剛才的事情根本沒發生似的,但對孩子心理上的影響卻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對孩子將來的個性、人際交往等方麵都會產生影響。當孩子哭時,父母可讓孩子暫且獨處一會兒,然後找機會與孩子溝通,設法讓孩子說出心中的委屈,並告訴孩子自己的內心感受,讓他知道,盡管他有錯誤,父母依然是愛他的。

3.“考不上大學就掃廁所”

許多父母用類似的話教育孩子要好好學習。概括起來,它會在孩子心中形成兩種錯誤的觀念:其一,考大學是人生唯一的出路;其二,從事掃廁所之類的職業是可恥的。它對孩子道德觀形成的影響我們暫且不論,單從孩子心理健康的發展來看也是不利的。在這樣的教育下,即使孩子能如願以償地考上大學,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也難以用一種平等、寬容之心對待周圍的人,尤其是社會地位比自己低的人,也就不容易為自己營造和諧、寬鬆的人際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