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孩子在愛我們嗎(1 / 3)

當孩子覺得自己被愛時,他們在生命的每個層麵裏都會對父母的引導有反應,也會毫無怨言地聽話。孩子長大後也就能夠去關愛別人,並能在社會中發揮作用。其實,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也要表達自己愛的語言,這不但是滿足自己的需要,也對別人有所幫助,而且,發現孩子怎樣去愛我們,說明我們的教育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有利於我們教育方法的實施。

一、了解孩子的心理

2004年10月,上海某家教育機構調查發現,上海市70%的家庭父母和子女不能進行有效的溝通。這從一個側麵反應了父母是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的。

在目前使用的大量的心理學和教育學的教科書中,大多是把環境(包括社會環境和教育環境)視為兒童心理發展上起決定作用的因素,而不是將兒童的實際生活過程視為起決定作用的因素。

我們應把孩子的真實生活過程看作一個有機聯係與連續發展的整體。雖然孩子的內心活動起源於外部的實踐活動,觀念上的活動對象派生於現實中的活動對象,但是在兒童真實的生活過程中,內部活動與外部活動、觀念上的活動對象與現實中的活動對象,主體活動與活動對象等,每兩者都是一個難以割裂的整體。這些因素在平衡化反饋機製的協調下,構成了一個統一的整體,共同影響著兒童心理的發展。

那麼,我們怎樣洞察孩子的心理呢?兒童的生活環境對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又表現在哪裏呢?

其實兒童的生活環境並非指純客觀環境,而是指對兒童心理發展發生影響的客觀環境的總和。因而兒童的生活環境是一個動態的整體性功能係統,它包括物理環境和社會環境中那些與兒童發生相互作用的所有客體。

從兒童心理發展規律和個性的形成與發展來看,嬰兒出生兩周就產生了心理現象,經過母親或父親的培養教育、家人和環境的影響以及遊戲活動等,兒童的心理活動無論從感知覺的能力、認識活動的萌芽以及思維、情感、意誌和行為等都有了初步的形成與發展,心理學家通過實際資料觀察到:個性的初步萌發是在3周歲左右,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個性特點健康與否,3周歲就已奠定了基礎。

所以,從兒童3周歲時的心理特點、個性傾向就已能看到長大後的心理與個性形象的影子。但是,3周歲的兒童,個性尚未完全形成。如果對3周歲兒童的個性傾向做一個總結,並進行分析、鑒定,找出個性上的優點,有意地進行培養、發展,再找出個性中的缺陷和弱點,有意識地進行矯正,就可使這些缺陷和弱點被掩蓋起來而不顯現,這就是通過後天培養、教育,發揮良好的個性特征,克服不良的個性傾向所取得的效果。

由此,也充分顯示了個性的後天可塑性。但必須指出,這種良好個性的培養以及不良個性的矯正,隻有在學齡前期才是最有效的。

心理學家認為,人的個性特征的初步形成是在學齡前期,個性發展和定型是在青少年時期。學齡前期所形成的總的心理特征是人最初的心理傾向,這時,也開始形成了人最初的個性特征。這些最初形成的個性特征,在兒童的心理發展上寫下了最初的一筆。所以,一個人在一生中所表現的個性特點和心理活動的總特征的雛形,一般在7周歲已經顯現。明白了這點,我們就能輕鬆地洞察孩子的心理了。

二、你也需要孩子的愛

父母也需要孩子愛的語言,如果你發現了孩子愛的語言,說明你的教育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當父母開始尋找孩子的主要愛語時,最好別和孩子討論,尤其是對十幾歲的青少年。因為孩子天生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如果他們知道愛之語的概念對你很重要,他們或許會借此操縱你以滿足他們的欲望,這樣你就會處於被動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