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問題多多,尤其是“應試教育”的問題最有爭議,它仿佛是一架考試機器,因為它直接推動著學曆教育向前邁進;它使得學生從小學到大學一直為考試忙個不停;用成績單做標準過濾著一個個合格與不合格的學生;它直接製造著“高分低能”,同時,它使得學曆、學位脫離它應有的實際意義……這些問題已引起各方重視,呼籲改革之聲不斷,但至今卻沒有什麼改變,那麼,這是為什麼呢?有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呢?
一、爭議不斷的“應試教育”
應試教育帶來的問題
對於應試教育,家長們可能這樣理解:應試教育有利的一麵是能加深孩子們對知識的記憶與理解,但諸如個人能力、綜合素質、創造性等則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弊端相當多。
是的,應試教育的確不利於孩子們綜合素質的全麵發展,但要想改革,卻是難上加難,這一是和國情有關係,二是和找不到更好的改革方法有關係。
應試教育的最直接結果是導致教育產品供給的短缺。其結果想必許多家長朋友都深有體會,它不僅導致教育的高收費,尤其是各類貴族學校的高收費,更主要的是,它仿佛是一架考試機器,因為它直接推動著學曆教育向前邁進;它使得學生從小學到大學一直為考試忙個不停;否則,就會因考試不及格而被淘汰。在這種體製下,家長和老師們站在同一戰線上,因為他們隻能拚命催促孩子們努力學習知識,以通過各種考試。
另外,應試教育直接製造著“高分低能”,同時,它使得學曆、學位等脫離它應有的實際意義,它代表的不一定是能力和知識水平,而更多的是收入水平以及升職和就業機會。於是,由於社會對高學曆的巨大需求,導致教育產品的嚴重“供不應求”,結果導致教育腐敗現象叢生,招生、考試黑幕更是層出不窮。
例如,針對中小學的擇校行為,每年教育行政部門都會頒布擇校的最高收費標準,但標準歸標準,實際上人們願意交多少擇校費則是自己的事情了,種種變相收費的方式層出不窮,家長們苦不堪言,政府部門的規定更是形同虛設。一些名牌小學或中學一名擇校生須家長繳納擇校費3萬元以上,最高的可達8萬元。而且某些沒有門路的家長有孩子上學,有時想交也無門。
再如,每年高校招生,各地招生辦一定會人流湧動,不少家長為了讓子女上學或上好學更是不惜代價。因為如果不這樣做,孩子可能會被拒之大學門外,每年總有幾百萬人被拒之大學教育門外。
哪一台“機器”更適合學生
改革“應試教育”話題談了近十年,到目前為止卻沒有具體的行動和可行的方案,這是為什麼呢?其原因是多方麵的。
根據我國的國情和現實條件,高等教育和中小學的優質教育基本上是屬於“稀缺資源”。如何分配這種稀缺資源,是任何教育體製的“製度設計”都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同時這更是我國教育“製度設計”的一個基本背景。離開這一基本背景來談論教育改革,如果不使情況更糟,起碼是難上加難。
從原則上說,所有適齡青少年都有分享這種稀缺資源的權利,但由於我國人口眾多,社會經濟水平較低,實際上隻有極少數人才有分享的機會,因此不得不設計出種種方法、用製度選拔少數、淘汰多數。而目前可以實行的有5種方法:
1.考試。主要以考分作為選取優秀者的標準。
2.舉薦。如憑背景、民族、家庭出身、本人的表現,比如“三好生保送”等作為推薦的標準。
3.用金錢購買。這是把教育作為一種產業進行操作的方式。
4.抽簽。如現在某些地方小學升初中實行的“電腦派位”等。
5.按地域分配。如“就近入學”等。
雖然種種方法各有利弊,但每種方法的利弊並不完全相等,哪一台“機器”更適合學生呢?相對而言隻有“考試製”是利大於弊。
文化大革命時期,我國幾乎是廢除了考試製度,但因此帶來的災難性後果,想必一些年紀稍大一些或作過知青的家長們都十分清楚。
當然,考試必然會有種種弊病,對此絕不能忽視。但在恢複高考製度二十餘年後的今天,一些人似乎更多地看到了考試製的各種弊病,因而患了“曆史健忘症”,忘記當年廢除考試製必然帶來的更大的弊病,甚至荒誕不經、費盡心機地要為當年的“推薦製”尋找某種“合理性”,並想以此來補考試之弊,這的確是不明智之舉。
“推薦製”的一個基本假設是有一個完全公正無私,能了解、洞察學生一切,並不受各方幹擾、壓力,將最優者推薦上去的“推薦者”。但實際根本不存在這樣一個“推薦者”,因此,“推薦”實際成為“走後門”的同義語,“文革”廢除考試、實行推薦的“教改”已經無可辯駁地證明了這一點。而我國封建時期的隋朝將“科舉製”代替“舉薦製”也是一個有力的證明。
現在還有少數“推薦”名額,原本是為補考試之弊,但在許多地方實際成為權勢者子女享受的特權,亦再次證明了這一點。
有人提出擴大高校招生自主權、擴大校長的招生權來補考試之弊,但這種觀點忘記了中國的大學並不獨立,而同時還是一個行政單位,校領導都是有行政級別的,在這種權力架構中,如果擴大校方的招生權力,校方實際很難頂住來自各方的壓力。
即便是現在,每到招生季節,有關人員已為來自各方的電話、“條子”所苦惱,均感到難以招架,如果再擴大校方的招生權限,其後果可想而知。
“電腦派位”“就近入學”原本是一些地方為減輕中小學學生的學習負擔而進行的入學改革,但在實際中,凡有權力有關係者,子女統統成為“擇校生”,廣大沒有關係、權勢的家長也想盡一切辦法“拉關係”交錢,讓自己的孩子“擇校”。
之所以要拉關係,是因為“擇校”嚴格地說並不合法,所以如果沒有“關係”,有錢也辦不成事,用廣大家長的話說就是“拎著豬頭也找不著廟門”,“想交這幾萬塊錢還要求爺爺告奶奶”。
由於擇校費並不是公開的明碼標價,而是“看人下菜碟”,根據“關係”的親疏、權力的大小決定擇校費的多少,少則幾千元,多則好幾萬元。在這種“運作”過程中,充滿了驚人的黑幕。所以廣大家長不禁發出“還是考試好”的感歎。
更嚴重的是,這種政策實際上剝奪了貧寒人家子女原本憑考試的“高分”就能享受優質教育的權利。即便在美國,收費昂貴的私立中學也十分注重考試,貧寒人家子女隻要考分高,就能免費(免學費甚至免食宿費)被擇優錄取。
教育產業化無疑是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和正確方向,但這就更要有考試製使貧家子女能憑高分享受優質教育,而不是一切都由金錢決定,因為教育畢竟是種特殊商品,這不僅是國家培養人才、發展文化的需要,更是一種基本權利;同時,要防止現在一些學校已很嚴重的濫賣文憑和某些權勢者拿公款買文憑的現象在“教育產業化”的名目下合法化。
也就是說,如果真想以“推薦”“擴大校長招生權限”“電腦派位”“就近分配”等方法來補考試之弊,如果要使教育產業化改革健康發展,那實際對政治體製改革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要對現在的教育權力結構、行政體製作相當大的改變。在對權力的監督、製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之前,在教育權力結構、行政體製沒有較大改變之前,這些措施不僅不能補考試之弊,而隻會使腐敗更加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