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學校教育的失誤之處(1 / 3)

我們應當認識到:孩子們上學並不是隻是為了接受知識教育,而是為了裝備自己去接受命運的鍛練。教育學家史太納說:“把每一個兒童當作獨立的個人來看待,在教育知識的同時,讓他們在相互依賴中建立關係,並且讓他們去更好地發展和加強自身的能力和潛能。”這就是學校應該發揮的作用,那麼我們的學校發揮這種作用了嗎?我們的學校教育有哪些不足之處呢?又怎樣改進呢?如何正確對孩子們實行素質教育呢?

學校是國家進行教育投入以培養未來一代的地方,也是每個家庭進行教育投入以培養未來一代的地方,但社會的種種變化和這些變化的節奏、大小說明了學校教育係統的困擾、不足和失誤之處。危機之中,越發需要我們的創造力、想象力和膽量。而學校教育的改革和創新正是我們要為子孫明天所生存的那個世界所準備的道路。

一、學生中的等級現象

在我國的學校教育中,校領導和教師們隻喜歡和看重成績優秀的學生,而忽視表現一般的學生,甚至歧視他們認為劣等的學生。這樣,本來平等的學生之間就人為地劃分出了等級。

這種為了所謂少數聰明學生的教育,當然不能讓我們接受。但傳統教學中的“精英教育”實質上就是如此,這在我們的學校教育中最為明顯。它讓一些聰明的學生在受教育的過程中發揮他們的天賦,讓絕大部分的學生內心受到傷害,讓絕大部分學生做出犧牲,為少數學生中的所謂精英攀爬“金頂”奠定了基礎,從而忽視大多數平凡學生的教育與培養。同時,這種情況也說明我們的學校教育是一種隻為極少數人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這種教育是對國家和社會及每個人都不利的,也是極端錯誤的。而目前我們的學校教育和教師教學卻仍在延續著這一方法。

每個父母都對自己的孩子寄托著諸多的希望。父母希望孩子能考上大學、掙更多的錢、生活得更好,並讓全家從他們那兒得到好處,而孩子則從這種標準中得到他要滿足的願望和理想。但大部分孩子在學校受教育的過程中,往往發現自己越來越無法讓老師和家長滿意,因為老師和家長總是拿他(她)和成績優秀者比較,給孩子平添了許多壓力,導致他們對自己的生活和能力變得越來越失望。

在每個學校裏幾乎都有等級現象存在,學生們因成績的不同而劃分為若幹個等級,背後的操縱者是誰?是老師,是一張張成績單。因為學校要求的是學生的成績和升學率,不允許老師和學生們在其他方麵下功夫。

有一個上一年級的孩子因為試卷中有“認識元角分”和“認識時刻”的題目做不出來,所以數學成績很不理想。老師就請來家長,說這個孩子數學學得很差,要求家長給孩子在家補課。於是,這個孩子就感到非常沮喪,對數學開始畏懼,再也學不好數學了。

孩子們都有自己的願望,可他們卻覺得自己不被理解,學校的要求和社會的要求與他們的理想相差甚遠。所以有許多孩子都認為:不管如何努力,他們都不可能讓自己的成績和名次提前太多,也無法滿足家長和學校的要求,隻能處於這個等級的下層。這樣他們就會認為這個社會已經不屬於他們,如果是這樣,學生就感到歉疚,覺得自己不能成為學校和父母期望的那種人。他們不僅無法達到標準,家庭也在白白繳納學校要求的費用。

是學生有問題,還是學校有問題?是這些學生不適合學校,還是學校不適合這些學生?他們的等級現象由何而來?我們的學校教育是不是隻為了選取優勝者?而淘汰所謂的差等生?

二、孩子們學到了什麼

為了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家長們每個學期都向學校提供不菲的學費,可是,我們的學校教給了孩子們什麼?我們的學生又在學什麼?家長又是否仔細地考慮過這一問題呢?

我們也許會經常遇到這樣的事情,某天,你已經上高中的兒子要你幫忙寫一個申請書,你心裏不禁生氣,心想:“已經讀高中了,怎麼連申請書也不會寫啊?現在的孩子,在學校裏究竟學到了什麼?”

如果你注意的話,你會發現每天馬路上最早出前的人群就是教師和學生,盡管教育主管部門一直有著林林總總的減輕學生負擔的規定,可是學生仍然是最辛苦的人。學生們幾乎把睡覺和吃飯以外的時候都用在讀書上了,按道理是可以學到超過五車的知識了吧?可是,一個成績不錯的高中生,為什麼居然寫不出一篇並不複雜的申請書呢?

對於一個做教育的人來說,是具體的題目重要,還是學習的心態習慣等無形的能力培養重要?答案不言而喻。可惜許多孩子大多是在受著形形色色填鴨式的純知識教育,若有一個詞不會寫,就要重新寫上幾十次,直到會寫了為止。文字是用來做什麼的?歸根結底是應用啊!可是,為什麼大多數的學生乃至大人都把寫作文視為畏途呢?

有一位知名作家在談到自己小時候上學時說:“記得我小時候讀《安徒生童話》,有一句經常看到的話是‘在一個美麗的國度……’上課做作業時,有一道形近字辨析組詞,是‘席’和‘度’分別組詞。我把‘度’組成了‘國度’,老師給我打了個大大的紅叉。我將其劃掉又原樣寫上去了,就又得了個紅叉。我堅持了自己的想法,卻遭到了否定。”

孩子們學的東西是否適合未來的發展呢?一個人的生活經驗大多數都是從生活中得來的,許多人用一紙文憑找到了一份工作,但工作方法和能力都是自己在實踐中逐步探索出來的。有一位文學編輯這樣說:“當年我的化學幾乎大考小考都是滿分或者接近滿分,可是,我現在連最基本的方程式都寫不出來了,我的生活也幾乎沒有對化學知識的需要。”據說,學校教育即使把所有的知識都接受了,也隻有10%能被學生應用到今後的人生裏,我們大概對此都深有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