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翻學生們的課本,思想品德方麵的要求高之又高,目標遠之又遠,貼近學生生活的基本生活概念少之又少;技能方麵的也還是局限於反複練習具體題目以應付考試,以至於讀了十來年的書都不會寫生活中的文書的現象。
學習,說到底是一種人生態度,是一種思維方式,是一種積極探索的能力,而不僅隻是一個或若幹具體題目的解答運算方法。
三、學生“出類拔萃”的標準
學生“出類拔萃”的標準是什麼?在我們的學校教育體製中,那就是優秀的成績和證書。下麵是一位在中國執教的外籍教授寫的一篇文章中的一段話,其中就中國學校教育隻追求成績和畢業證書的現象進行了鞭笞:
我在中國廣西的一個農村裏住了兩年,發現有一個孩子在小學已經留級了4次。有一次期考他沒有去,他不敢說再也不去參加考試的原因。每次他媽媽表示不滿意時,這個小學生也隻是站在家門口,眼巴巴地看著外麵、也不去理會媽媽的這種情緒。這個已經15歲了還讀5年級的青少年早就覺得,學校裏上的課也不再適合他這種年齡的心理狀態。
我就不理解:為什麼還要求學生拚命地參加考試並達到一定的水平,才讓升到更高的一個年級呢?
反過來,如果我們一起學習,可是我不給他們頒發畢業證,學生就不太理解學習到底是為了什麼。我雖然也覺得他們需要一張畢業證,可是我想尋找一種除了考試以外的方式來發,因為學生為了適應考試的方法就無法從事創造性工作。實際上考試的方法也隻是為了把學生管理好,為了方便而已。
這名德國教授對我們國家的學校教育以考試為主的教育方式深感憂慮。其實,標準的考試方法的作用是考察一個人犯多少錯誤,不是考察他的才能或者表達能力。而用成績來衡量孩子所學的特點是:一個人的“才能”不可能超過100%,不能超過標準。這就限製了孩子平時的創造和自由發揮。
大家都知道,成績並不能說明一個人對社會的價值,隻能說明一個人能不能適應一種考試標準。所以,成績不能給學生自己判斷自己的機會,隻能讓學生將自己埋於一些無聊的習題當中。
考試帶來的恐懼對於未成年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有很大危害。在以考試成績論英雄的教育模式下,學生的心理狀態將會產生變化,使他們無時無刻不生活在壓力之下,如果把考試變化為另一種模式,學生顯然會自信得多,而自信對於學生的健康成長非常重要。
四、從高考看學校教育
高考無疑是中國學生的九年義務教育中最大的一件事情。針對2004年高考,新浪網教育頻道和某家教育研究院在國慶節前聯合進行了一次網上專題調查,共回收樣本2980人,著重了解高考生成功和失敗的因素、學生對高考的看法、落榜後的選擇、填報高考誌願時的依據、高考科目對高考學生基本能力的考查程度、考生對媒體信息的需求等方麵的問題,在此做些分析,並提出一些新的看法和發展趨勢。
1.缺乏心理素質培養
許多考生認為心理素質會對成績產生很大影響。對於成功的考生而言,臨場發揮好是他們高考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其次是學習方法要得當;然而對於不成功的考生而言,沒有正常發揮是其不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其次是複習不足。總之考場上是否發揮良好,已是他們成功與否的重要一環。
數據也表明,對成功及不成功的影響是多種因素的相互作用,但學生們的心理素質是很重要的。
然而,現在的學校教育中十分缺乏對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這使得學生必須自己獨立麵對來自各方麵的壓力,一些承受不了者或者會選擇輕生和犯罪,這也是我國青少年自殺和犯罪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2.學生們的價值觀變化
隨著社會的變遷,當代高中生的價值觀正在發生變化,他們說自己考大學的主要目的已不再是僅僅為了單純地獲得知識或文憑,而是將來為了能更好的就業,立足社會。這種很現實的價值觀已成為推動他們一定要考取大學的主要動力。調查顯示,高考生考大學的主要目的是將來更好的就業,占此次調查人數的近五成;其次是為了獲得專業知識,占二成多。
高考落榜的考生中,有近七成的學生將選擇複讀,不到二成的人將選擇民辦或網絡等院校。落榜生為了增強再次高考的信心,他們中有一部分人非常看重通過選擇一個好學校來增大高考的保險係數,有五成多的人選擇一個好學校去複讀,但對四成的人來說,他們更注重自身的努力,學校對他們不是第一因素,自身加倍努力是最重要的。總之,高考生所采取的複讀策略是因人而異的,是多種因素交互影響。
3.成才之路在何方
現在的許多學生感到迷惘的是:不知自己的成才之路在何方,同時這也是讓家長們感到迷惘的一個問題。
高考落榜生中有很大一部分的考生是通過複讀來考取國家統招學校,可以看到,盡管現在有很多各類的民辦學校和網絡院校可以供他們選擇,但他們中隻有較少的一部分人認可這類學校。一個人將來如何成才,究竟怎樣才能成才,還需要學子們重新認識。
對於高考生填報誌願這件大事,數據表明了絕大部分考生帶有盲目性,隻有較少的人會到潛能專業指導機構了解自己的潛能優勢,根據自身的特點科學地選擇專業。由於報考誤區的存在,往往使得一部分考生在進入大學後,才發現自己所學的專業並不適合自己,造成厭學或重新選擇專業的局麵,這勢必妨礙學生們的成才之路,對此家長和老師們也無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