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一六章 習得性無助(2 / 3)

鄧泉的建議,得到了李博軒和高桂香的肯定,而且也跟他們這一次的慈善之行的主旨很是契合,本來他們就是打算捐助這些貧困山區的孩子的,讓他們可以進入校園學習,也隻有這些孩子們進入了校園,接受了係統的教育,才會讓他們變得眼界和父輩們不一樣,最起碼能夠睜眼看到大山外麵的世界了,也不會再有習得性無助產生的機會。

“好吧,我跟車隊其他人商量一下,這一次咱們的慈善之旅,就主抓教育這個環節吧,這也是這些貧困山區從根本上擺脫赤貧的最好的出路!”

李博軒點了點頭,別看這一次的慈善之旅已他為主,他還是很願意聽一下其他人的意見的,特別是這一次充當慈善紀錄片導演的肖揚,別看他隻是一名才二十多歲的小年輕,對於慈善還是有自己的一點兒見解的,不過大體上卻是跟李易很是相同,那就是慈善絕對不能隻是把錢一捐,或者把東西一捐,就那麼簡單的事情。

也正是因此,李博軒和高桂香與肖揚商量了一番之後,決定對這些大山裏的孩子進行非常有針對性的慈善,那就是給這些孩子們交了學雜費,並且對這些山區小學的學校進行必要的經濟援助,而且這些經濟援助,必須是在他們的監督下進行的,務必要用在教室的翻修和一些教學用具的采購上麵,為了好好的監督他們,李博軒甚至還派了自己的一名保鏢在山區裏暫時留下,讓他親眼看到這些教室真的翻修,這些學校真的采購來了教學用品之後,才能返回明珠。

俗話說,新生的事物,總是會被習慣了老事物的人有所抵觸,慈善方法也是一樣的,以前的那些做慈善個人和團體來了之後,不是捐錢就是捐物,讓他們這些山區的人們都能像過年一樣,好吃好喝很長一段時間,可是這一次來的這個叫做寶貝回家基金會的慈善團體就有點過分了。

他們這個基金會,打著慈善的旗號,居然沒有給他們這些掙紮在溫飽線上的人們發一毛錢,送一斤的大米和豬肉,而是拿了不少的錢交給了他們這裏的幾個小學校,說是替所有的適齡兒童都交了學雜費了,並且要求學校必須動員這些家庭的孩子前來上學。

對於這個情況,這個山區的人們雖然心裏頗為不屑,但是還是感覺聊勝於無,反正孩子們現在正好是精力旺盛的時候,沒事兒了去學校上上課,學點兒知識也是不錯的,而且學雜費已經有人替他們交了,他們又不能要回來,真的是不上白不上!

至於又拿出不少的錢交給那些小學校,讓那些小學校重新修整教室,多購買一些教學用具,他們就有些不理解了,孩子們現在的教室還是挺不錯的嘛,而且上學不就是學生坐座位上乖乖的聽,老師站在講台上認真地講麼,要什麼教學用具有鳥用,與其拿這些錢翻修教室,給那些站在講台上就能給學生們上課的老師買教具,還不如拿這些錢,讓他們這些人改善改善夥食呢。

也正是如此,一開始的幾天,有不少的村民用當地的土語都對寶貝回家基金會的這支慈善車隊狠狠地咒罵,完全忘記了他們過來是對自己做慈善的了,完全沒有一點兒的感恩之心,隻有一些憤恨,這些人,憑什麼把給他們的錢,給他們的物資也換成錢交給那些小學校,不就是讓小學校的鈴聲更響一點兒麼,小孩子們能夠多認得幾個字嗎!

對於村裏人們對他們這一次慈善的否定,李博軒長長的歎出一口氣並不打算給他們解釋,因為以後時間會證明一切,而一邊的肖揚也照實進行拍攝起來,並且準備把這個橋段放在了紀錄片裏麵,好發人深思,後來感覺自己還是多聽聽其他人的意見,於是向李博軒高桂香夫婦,還有隨行的心理醫生鄧泉詢問,三人非常有默契的告訴他,最好不要,這些村民們是第一遇見他們這麼別具一格做慈善的,有一些異於平常的表現也是應該的,但是這種異於平常的表現,充滿了太多的負能量,所以最好在紀錄片中淺嚐輒止,不要太重點的表現出來,完全可以一句話帶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