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自然玩得久了之後,海明威又迷戀上了讀書,最終成了一名優秀的作家。在海明威的成長過程中,父親對他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去做你想做的”,這句話給了他莫大的信任和鼓勵,讓他有勇氣去思考和實踐,最終養成了獨立、喜好探索的性格。
蒙特梭利提出的“生命獨立成長論”認為,“獨立”是成長的主要目標,也是成長的必備條件。兒童成長之路是兒童生理和心理功能不斷完善的發展過程,其最終的目標是形成獨立的個體。個體隻有真正獨立了,才能靠自己的努力,完成生命發展中所需要的各項活動。這一連串的過程,他人是無法替代的,正如母親不能代替至愛的寶寶呼吸一樣。
在男孩的成長過程中,幫助他去做不如告訴他怎麼去做,而告訴他怎麼去做,不如放手讓他自己去做,告訴他“去做你想做的”。當男孩躍躍欲試的時候,或是男孩猶豫彷徨的時候,這樣一句簡單的話,卻能傳遞給他巨大的能量,鼓勵他勇敢的前行。男孩在成長的過程中,更需要得到父母的信任,而這是父母表達信任的最佳語言,它傳達給男孩的是“我們相信你的選擇”、“你可以”、“你自己能做得很好”,沒有什麼會比這樣的言語更能讓男孩興奮的了。
放手讓男孩自己去嚐試,自己去選擇,告訴他“去做你想做的”。這樣才能激起男孩的小男子漢氣概,最大限度地挖掘他的潛能,培養他獨立的性格。
育兒心經
男孩隻有獨立,才能獲得自我成長的力量,也才有麵對挫折的勇氣和能力。父母應該注重男孩獨立意識的培養,對成長中的男孩說“去做你想做的”,鼓勵孩子在探索的過程中,養成獨立自信的品格。
男孩能做的就讓他自己去做
戴醫生從來沒有碰到過如此盡責的父母。母親是家庭主婦,全身心照顧兒子。父親擁有自己的生意,竟然也盡量縮減工作時間,一有空就回家幫老婆教兒子。
這個15歲的男孩,看上去並沒有什麼不妥之處,就是有點兒蒼白,沒精打采的。他不反對回答戴醫生的每個問題,隻是有點兒偷工減料,每句話隻說一半,可省則省。而他的父母卻隨時努力為他完成每一句沒有完成的話。
父親說:“兒子的老師說問題出在我們身上,所以我打電話到學校,要求老師準許兒子延期交功課……”兒子忍不住插嘴:“交不了功課,應該由我自己向老師交代。”
父親說:“如果問題由我們而起,就應該由我們改善。”
父母的愛子之心,令人感動。但是如此“慷慨赴義”的父母,卻是罕見。
戴醫生對男孩說:“我看得出你的父母很為你著想,但是愈是負責的父母,就愈會養出不負責任的孩子,這是一個很奇怪的道理。你知道我在說什麼嗎?”
男孩望了戴醫生好一會兒,戴醫生以為他一定說不知道,誰知他斬釘截鐵地說:“一針見血!”
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把獨立歸結為所有生物自然發展的內聚力量。她認為,當家長們采取包辦的教育方式,看起來是為孩子營造舒適的環境,實際上卻剝奪了孩子獨立成長的機會。
著名的教育家陳鶴琴先生也曾提出:“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應該讓他自己去做;凡是孩子自己能夠想的,應該讓他自己去想。”
其實,男孩有更多的獨立性要求。所以,當你的男孩想要學習獨立脫離你的懷抱時,請尊重男孩內在的發展力量。正如蒙台梭利女士所說,“Helpmetodobymyself”,意即“請幫助我,讓我自己做。”這是每一個男孩的成長心聲,父母要始終記住,沒有什麼比父母的幫助更有效果,也沒有什麼比孩子本身更有力量。
1.父母不要代勞
陳偉6歲了,放學回到家對媽媽說:“媽媽,我不穿這樣的鞋了,鞋帶開了,我不會係。”媽媽蹲下身為兒子係好鞋帶,微笑著說:“沒事,媽媽會幫你。”從那以後,每當被小朋友們嘲笑時,陳偉就會驕傲地說:“媽媽會幫我係!”
男孩依賴性強,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父母代勞的太多。男孩遇到了難題,父母要鼓勵他自己解決,無論是一根散了的鞋帶,還是一場傷痕累累的打鬥,都應該由男孩自己學會承擔。
2.讓男孩慢慢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