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次不許這樣了,萬一遇到壞人怎麼辦?”媽媽嚴肅地說。

“那阿姨不像壞人……”坤坤覺得自己做了好事,本以為會得到表揚,沒想到還被批評了,心中十分不快。

媽媽一下子也不知道該怎麼向孩子解釋她的擔憂了。

專家分析

提高孩子的防範意識

有些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常常覺得十分矛盾,比如有的家長在帶著孩子過天橋的時候,常能遇到行乞的人。當然,有的人是真正需要幫助的殘疾人,但其中也不乏一些佯裝成殘疾人模樣行乞的騙子。孩子的心靈如同清澈見底的溪水,看到這樣的情景,便覺得那些人十分可憐,會很自然提出想要幫助他們。如果拒絕的話,家長擔心會使孩子的愛心受到損傷,而如果允許的話,又無法讓孩子明白明辨真偽的重要性。畢竟,社會的大畫板不是由一種顏色構成的,如果孩子沒有警惕性,認為一切都是透明的,難免會上當受騙。這樣一來,孩子就無法自立地去洞察表象背後所隱藏的本質,當表象與真相相背離時,就會令自己陷入困境。

這種矛盾的心情是可以理解,針對具體的對待行乞者的態度,還是建議家長淡化孩子對那些人的關注。因為,當家長給孩子灌輸行乞者“魚龍混雜”的道理時,孩子往往會要求父母提供根據,即指出到底那些是假的。但事實上家長根本無法準確地指出那些行乞者是偽裝的,因此道理就顯得過於幹癟,沒有任何分量。因此,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然後從其他方麵提高孩子的防範意識。

孩子防範意識的缺乏主要是由於對事物的認知能力尚不成熟,但警惕性的形成記憶分辨能力的增強也不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就會自然發生,而是需要家長的正確引導,以及自己在實踐中逐步地總結經驗教訓才能獲得。有些家長擔心孩子會出現什麼意外,便幫助孩子做好一切防範措施,在“安全圈”以內,孩子的確可以高枕無憂,但沒有哪位家長可以將自己的保護範圍擴及到孩子所處的每一個角落,而意外的隱患則是隨時可能爆發的,因此家長還是應該讓孩子擁有防範的意識,以及預見危險、辨別真偽的能力,這樣才能自立地去應對各種問題。

除了一些人為因素可能帶來的危機之外,也有可能會傷害到孩子的人身安全。因此防範意識一定要抓全麵,不要讓孩子因為貪玩或衝動而造成嚴重的後果。另外家長不能為了讓孩子提高警惕,就像孩子描述一個充滿危險的世界,這樣會讓孩子失去安全感,整日處於忐忑之中,而且還會讓孩子在真正處於危險情景中時失去求助的機會。

教子處方

尋找一個平衡的支點教育孩子

在矛盾心情的支配下處事是有一定難度地,每位家長都擔心自己把握不好尺寸給孩子帶來傷害,有什麼辦法能讓家長通過平衡的方式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呢?

1.給孩子講故事

現實中很多由於缺乏防範意識帶來後果的例子,很容易讓孩子產生畏懼心理。家長可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寓理於故事。故事的“狡詐”、“陰險”等字眼因為有一層“童話氛圍”的籠罩不至於對孩子的心靈造成過大的衝擊,因此講故事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比如有這樣一個故事:兩隻狗在路上撿到一大塊肉,都搶著要吃,差點就要打起來。

一隻狐狸看見了那塊鮮肉,就開始轉動腦筋,想把肉弄到手。

“你們不要為了一塊肉而傷了和氣嘛!”狐狸和善地勸解說,“要不我幫你們分肉吧,保證你們兩個人得到的肉大小相同。”狐狸說。

兩隻狗覺得狐狸的話很有道理,也很公平,於是就答應了。

第一次分出來的肉大小不一,狐狸連忙說:“對不起,年紀大了,手容易抖,這樣吧……”說著它就在那大塊上咬下一大塊。一隻狗抗議說:“不行,這塊又比那塊小了!”狐狸看了看說:“這好辦!”然後又在多的那塊上咬下一大塊。狐狸就這樣在兩隻狗的抗議下,左咬一口,右咬一口,等它吃飽了肚皮,抹抹嘴巴,把剩下的兩塊肉遞給兩隻狗,說道:“現在是一樣大了,你們應該滿意了,舉手之勞,你們就不用多謝了,再見!”

那兩塊肉的確大小相等,但是隻有拇指般大小了。

給孩子講完故事之後,可以向孩子提出幾個問題,比如“狐狸是好人嗎?”、“狐狸為什麼要幫助兩隻狗分肉呢?”、“兩隻狗為什麼會上當呢?”等問題,讓孩子去思考狐狸的動機、狐狸的行騙方式以及兩隻狗的受騙原因。最後告訴孩子對於對於別人無端給予自己的好處,要學會拒絕。

2.以恰當的方式讓孩子認識人性

當家長想讓孩子對生活有全麵客觀的認識的時候,家長可以采取先肯定再轉折的方式,比如可對孩子說“從友善的人那裏,我們可以獲得幫助,但不是所有的人都友善”,“商店的叔叔阿姨給我們提供了購物的便利,但總有人想多賺小孩兒的錢”等。這樣的說話方式可以讓孩子明白社會的光明麵總是主流,防範意識針對的對象是少數人。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