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與哲學
文化
作者:陳俊
教育的意義不僅在培養人才,而是讓每個兒童都能在收獲幸福童年的同時,獲得未來成為快樂、善良、對社會有益的人的必要品格和能力。
當我們這些普通人談到哲學,很容易遇到兩種極端的態度,一種認為哲學是一門很玄的學問,充斥著形而上的東西,與我們的生活關係不大;而另一種態度是隨意濫用“哲學”,事事稱“哲學”,句句講“哲學”,甚至把自己對一些事物的偏見也稱作“哲學”。
我們都知道,哲學一詞源於西方(Philosophy),其原意是“愛智慧”。如此追根溯源,我們可以說,一切與追求智慧有關的問題都與哲學有關,無關追求智慧的問題也就無關於哲學。這樣看來,哲學離我們的生活並不是那麼遙遠,但也並不是說一切事物都可以稱為哲學,其標準在於我們是否在以追求智慧為目的地審視、思考和分析問題。
那麼,幼兒教育與哲學的關係是怎樣的呢?幼兒教育中的哪些問題與哲學有關,哪些問題要用哲學的眼光思考呢?對這幾個問題,筆者想用下文進行詳述。
幼兒教育與哲學的關係大嗎?
幼兒教育與哲學是息息相關的。首先,幼兒教育的誕生和發展初期,其思想離不開人們對教育的哲學思考。比如,盧梭在其《愛彌兒》等著作中提出的教育應該順應人性和自然的思想就是對教育的哲學思考;福祿貝爾提出的“幼稚園”(直譯為‘兒童花園”)的定義,也是對兒童的自然發展觀的哲學思考和定義。因此,幼兒教育的誕生和初期的發展,是離不開哲學思想作為支持的。
如今,幼兒教育與哲學的關係更加密不可分,在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教育哲學已經成為了_一個專業性較強的教育學分野,也是大多數大學教育學專業課程中重要的一門必修科目,從事教育哲學研究的學者更是層出不窮。可以說,幼兒教育一直沒有,也不可能離開哲學,對人類本源以及對人類教育的哲學思考,始終是支持教育目的、內容和方法的重要動力。
幼兒教育實踐中會用到哲學嗎?
筆者認為,好的幼兒教育實踐,必須要有哲學的思考作基石,不然其實踐很容易變得膚淺、盲目甚至偏離幼兒成長的軌道。試看近來為世界各國所追捧的意大利瑞吉歐的幼兒教育實踐,我們很容易看到其豐富的且來自社會各個層麵的教育資源、多種多樣的活動方法、以及幼兒們千姿百態的作品。但是,在這些表象的背後,有著對教育的哲學分析和思想在支撐,其中有杜威提倡的基於兒童興趣和經驗的教育思想,也有皮亞傑和維果茨基對幼兒認知規律、特點的分析和思考,再加之瑞吉歐課程的構建者對幼兒、對幼兒教育甚至對人類學習本源的哲學思考,才讓瑞吉歐的幼兒教育實踐擁有其獨特的教育目標、內容和方法。
那麼,在幼兒教育實踐中,我們該用哲學的思維考慮哪些問題呢?筆者愚以為,首先要思考的是“人類觀”的問題,即教師等幼兒教育實踐者,在構建、實施和總結課程或活動之前,首先要明確我們要用教育塑造怎樣的幼兒,經過塑造後的幼兒在將來會成為怎樣的成人,他們會擁有怎樣的習慣、品德及個性。
而後要思考的,是世界觀的問題。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就離不開所處的環境,世界在不斷地變化,隨之變化的是自然和社會環境,要在變化的環境中生存,人類也要不斷地改變自己以適應這些變化。幼兒教育實踐者要思考,甚至預測未來世界的模樣,為了適應未來的世界,我們要在當下培養幼兒如何看待世界的眼光,要培養幼兒獲得怎樣的必要能力和智慧才能在未來的世界中生存。
另外要思考的,是結合“人類觀”和世界觀的方法論問題。確定了要塑造未來怎樣的成人,他們要具備哪些必要的能力和智慧後,就要思考為了實現這些目標而應該使用的教育方式、方法。再拿意大利瑞吉歐的幼兒教育實踐為例,瑞吉歐追求塑造幸福、自由,未來具有自主探索和創新能力的人,這是瑞吉歐對其教育的“人類觀”和世界觀的考量。與之相對應,瑞吉歐的課程模式便極度地開放和綜合,以給予幼兒寬鬆、自由的空間;其課程組織方法(項目活動)也以引導、支持幼兒主動探索、討論及合作為主,以培養幼兒自主探索、創新以及合作共享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