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合理走向更不合理
專欄
作者:王芫
從前,在相信自我奮鬥的時代,韓寒的天才讓我原諒自己;待一路走進拚爹時代,韓寒的天才再一次讓我原諒自己。韓寒生逢其時,見證了我們的教育從不合理走向更不合理。
我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出版於2000年。在那之前,我已寫作十年左右,發表了七八篇中短篇。在一條循序漸進的文學之路上,我們這一披上世紀60年代出生的作家正在以“新生代”之名嶄露頭角。但世紀之交,以衛慧為代表的“70後”作家以加速度登上文壇,輕易地縮短了十年距離。《三重門》也是出版於2000年,作者韓寒比衛慧一代還“令人發指”,居然是個“80後”。
前幾天看到有人說:“質疑韓寒的多是文壇中人,自己混不出來,所以對韓寒羨慕嫉妒恨。”這話還真很難反駁。一邊是畢業於北大中文係,辛苦寫作十數年,終於出個長篇,能賣兩萬本已然可喜可賀;另一邊是高中肄業,複旦中文係破格錄取人家都不屑上,處女作便是長篇,一個月賣一百萬本。能不羨慕嫉妒嗎?坦率說,絕對是有的,但並沒有質疑。
像我這樣一個在應試教育下成長起來,各方麵表現都不錯,但又總是與最好有一定差距的人,其實很願意相信天才的存在。中國式的教育,充滿了“人定勝天”的思想。從小我們就對這種邏輯耳熟能詳:你其實很有潛力,可並沒有付出足夠努力。你廢寢忘食,總算從前二十進入前十了,大人們卻總能給你指出新的目標。你覺得你盡了全力?不可能啊,你還沒有頭懸梁錐刺股嘛!
從這種教育思想裏走出來的孩子,心裏總是沒有成就感,覺得自己一事無成,而且一事無成的原因在自己,是自己沒有盡全力,是自己貪玩、貪圖享受。這種負麵情緒發展到一定程度,也需要發泄和反彈,於是我特別願意看到天降奇才的叛逆不羈和脫穎而出。
韓寒以博客揚名立萬時,我正在加拿大。那時我常上的一個海外中文網站,對韓寒博文幾乎是每篇必轉。韓寒對“釣魚”執法、抵製日貨、網站侵犯作家版權等問題的評點都與我不謀而合。在我看來,韓寒的觀點其實也屬於常識範疇,但中國就是一個連常識都缺乏的國家,所以對常識的強調也不可或缺。同樣是講常識,如果是我來講,肯定是平鋪直敘,沒人愛聽。但韓寒有才華,嬉笑怒罵著一說,大家就覺得有意思。我一直認為韓寒是“60後”的思想底子,“80後”的語言風格。能在思想與語言上跨越二十年,也很不容易。那位博主就算不叫韓寒叫“張三”,我也一樣粉。
但是,慢著,如果那些博客的作者其實是我的大學同學“張三”,不是那個陽光帥氣穿皮衣的賽車小夥兒,我還會稀罕他嗎?捫心自問,恐怕很難,最多也就是有限度地肯定:“咱班那個‘張三’啊,寫小說沒寫出名堂,教書多年沒評上教授,現在整博客去了。還別說,倒是挺好看。”造星還是有用的。將各種光環集於一身,還是能“1+1>2”的。
再說我經常上的那個海外網站,有個論壇主題叫“推娃爬藤”。“爬藤’,就是讓孩子考進“常青藤”各校。在海外華人中,讓孩子“爬藤”是一件跨越地域超越黨派關係到千家萬戶的頭等大事。各路虎媽在網站分享推娃經驗,展示推娃成果,令我得出一個印象:牛娃全是虎媽的作品。虎媽們不僅要與自家孩子鬥智鬥勇,還要運籌帷幄,調動各路外部資源。我不禁疑惑:現如今,還有不須推動的原生態牛娃嗎?答:看你怎麼定義了。今日之世界,父母如果隻是出錢出力、風雨無阻地帶孩子去上才藝班,這樣的孩子已經可以宣稱是自我奮鬥的楷模了。
生活啊,要不要這麼步步緊逼?我的自我還沒實現呢。
這時候再看韓寒,就有了新的感慨。你看人家韓少,多讓父母省心,一邊開車掙錢養家,一邊稍帶著寫點文章就做了意見領袖。從前,在相信自我奮鬥的時代,韓寒的天才讓我原諒自己;待一路走進拚爹時代,韓寒的天才再一次讓我原諒自己。韓寒生逢其時,見證了我們的教育(不僅是中國教育)從不合理走向更不合理。
2012年,韓寒被質疑,我心裏一下子就有了塵埃落定回到常識的感覺。但幻想被打破的結果,卻是現實的不合理顯得愈發牢固。看看周圍,哪個升學、獲獎的孩子背後沒有凝聚著全家的努力甚至貓膩?我們找不到如何解套的答案,下一個慰藉失敗心靈的天才又在哪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