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民眾為什麼對改革產生焦慮(1 / 1)

民眾為什麼對改革產生焦慮

激濁揚清

作者:蔡兵

當今,越來越多的普通民眾卻對改革持有一種矛盾的焦慮心態,在盼望改革的同時,又擔心改革的結果還不如不改。民眾之所以產生焦慮,絕非由於見識短淺,或對改革的前景看得過於暗淡,實在是由於過去的一些改革給他們或多或少帶來過利益損害。就是在當下,伴隨著各種相關改革而產生的住房難、看病難、上學難等問題,依然讓相當數量的民眾對改革心有餘悸。

當然,改革不可能一下子盡善盡美,這一點大多數民眾是理解的。問題是,在現實中,一些權力部門關起門來搞改革,將複雜的改革工作簡單化,對於涉及民眾利益的改革,一不認真聽取民眾的意見和聲音,二不切實保護民眾的權利和利益。這才是民眾對改革產生焦慮感的真正根源。

市場經濟建設使社會形成了利益多元化局麵,在這種情況下搞改革,隻有在改革的目標、措施上取得共識,才能形成改革的社會合力。但我們一些負責製定改革方案的權力部門。在改革的過程中喜歡冠冕堂皇地講一些抽象的大道理,對於細致深入地征求群眾意見的工作,卻常常是以走過場的形式應付了事,甚至認為“一百個民眾,就有一百個意見”,這些意見大多是“從自身利益出發的自私想法”,“如果把民眾的意見看得太重,改革就會成為沒完沒了的議論,改革就會拖到猴年馬月”。殊不知,民眾的意見雖多,甚至相互對立,但讓這些意見充分表達,甚至進行公開辯論,本身就是讓社會各群體相互理解、相互認同、消除社會偏見的好機會,改革的共識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形成的。尊重由這種過程中產生共識的改革,才能贏得民心,才能獲得民眾的廣泛支持。如果不充分經過這樣的民意表達和辯論過程,就以權力部門自己的意見為主張,簡單製定並實施改革方案,往往不是打擊多數民眾,就是傷害少數民眾;就算是不偏不倚的改革方案,民眾也往往會產生人人都很吃虧的感覺。所以,如果改革不能自下而上形成社會共識,民眾就會產生自己意見不被尊重的焦慮。

民眾對改革焦慮的另一個來源,是我們許多涉及民眾利益的改革,民眾的利益不能得到應有的尊重,而讓他們常常產生自身利益總是在改革中被犧牲掉的感覺。當一項改革涉及社會不同群體利益調整時,改革成敗的一個重要關鍵就在於平衡好各相關群體的利益。然而,一些群體卻能常常能影響改革政策的製定,並在改革中爭取更多的利益,少數權勢集團就是這麼做的。在這方麵,普通民眾由於人數眾多、利益分散,有時根本無法產生自己的利益代表,有時是有代表也不能對改革產生實質的影響,民眾因此成了不能影響改革方案製定過程的改革弱勢方,改革中他們的利益常常被輕易犧牲掉。因此,隻要權力部門關起門來搞改革,常常就會出現這樣的現象:一方麵在對外宣傳時說要讓民眾放心,改革保證能讓他們獲益;另一方麵對改革方案的製定過程和進展嚴格保密。而結果通常是:要麼改革方案因為利益集團的博弈難以找到平衡點而遲遲不能推出,要麼就是在犧牲了普通民眾利益後突然推出。民眾對這種改革,隻能是充滿失望、憤怒和焦慮。

分析了民眾對改革產生焦慮的真正根源,我們就會明白,許多改革雖然初衷是好的,也是社會發展所必須的,但方法不對、措施生硬,一樣會產生損害群眾利益的結果,引起民眾對改革的焦慮。就目前來說,在許多領域的改革中還存在相當嚴重的改革權力部門化和關起門來搞改革的現象,這種權力部門關起門來搞的改革是沒有生命力的,其對一些明顯不合理、民眾早已等得不耐煩的製度的改革,如“三公消費”等,總是一拖再拖,讓民眾從期望到失望,最後到不指望。所以,要消除民眾對改革不斷增加的焦慮感,須對權力部門大權獨攬式的改革進行改革。

【王曉敏薦自《凱迪社區》2012年4月9日/閻廣鴻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