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別離》:伊朗人的臉麵
負暄瑣話
作者:謝宗玉
電影完後,我像最後鏡頭裏的納德夫婦,傻坐了好一陣子。我在想,這種片子,若是中國的電影人,會如何拍?
小成本電影《一次別離》,據說隻花了三十萬美元,從簡單的幾個場景來看,稱作室內劇也不為過。可導演阿斯哈·法哈蒂爐火純青的功力把幕後的一切簡陋全給彌補了,潔淨的鏡頭語言一直在緊湊、低調、樸素地控製著情節的走向,觀眾也完全被他俘獲了——至始至終都處於精神的E點上。最後,當全片惟一的音樂響起,情感噴發,直抵高潮。
電影開始,就是一場精彩的法庭對白。女主人西敏雖然認為丈夫納德為人正派,但還是要離開他,移居國外。納德雖然愛她,隻能忍痛放棄,因為無法扔下癱瘓在床的老父親。兩人在法庭爭執的焦點是,十二歲的女兒特梅究竟歸誰?
這個場景,放在其他國家,或許沒有那麼重的政治氣味,但置於正被西方強勢文明口誅筆伐的伊朗,就大不一樣了。很顯然,納德代表著伊朗的強硬派,西敏代表著伊朗的妥協派。隨著故事的推進,納德有一次曾衝著西敏大叫道:“你一遇到什麼事情,要麼就是躲避,要麼就是妥協,你從沒想到迎上去解決它!”差一點就把這種象征給挑明了,但畢竟沒有挑明,被導演控製住了。癱瘓的父親則象征伊朗積重難返的曆史,女兒特梅象征著伊朗尚不明朗的未來。在山雨欲來的時局下,伊朗的妥協派要放棄曆史,裹挾未來,向西方文明靠攏。但強硬派既不想拋棄曆史,也不願放棄未來。
現在來看,強硬的伊朗人是不是像西方所指責的那樣暴虐邪惡呢?
不是。隨著鏡頭對一件日常瑣事的跟進,納德的品質被一點點彰顯出來。一、納德堅持真理。女兒的老師出錯了,他寧願女兒被批評,也不讓女兒人雲亦雲,跟著錯誤走。二、納德很有孝心。對父親無微不至的照顧,不僅僅是出於責任,更是發自內心。有一次,在給父親擦洗身子時,納德忍不住抱著父親衰老的身子失聲哭泣。這除了對父親深厚的情感外,還可以看出納德的第三個特征:堅忍。無論生活多麼艱辛,他都能堅持下去,不被摧垮。納德和男女雇工幾次寸步不讓的談價,有人也許會認為納德沒有同情心,但我卻從中看出了納德的第四個特征:堅持原則。行市是多少就是多少,不必歪歪嘰嘰地討價還價。廉價的同情隻會讓窮人把別人的施舍當作理所當然,從而變得沒有羞恥感。
傭工流產,與納德的推搡是否有關,納德一直心存疑慮。但自己的父親被傭工捆綁在床上,幾致死亡,卻千真萬確。起初,納德本想針鋒對麥芒,反訴傭工,但在要脫掉父親的衣服驗傷時,他卻突然放棄了。這是個細微而溫暖的鏡頭。納德當然知道,隻要他一起訴,傭工那個風雨飄搖的家庭更會陷於萬劫不複的境地。他放棄了反訴。納德有寬闊的胸懷,胸中滿是悲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