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

世象雜記

作者:林少華

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在這個日子談談書,說說讀書。

從我的家鄉談起。沒人不愛家鄉。我也愛。但無論怎麼愛,我都對家鄉的發展不抱多大希望。原因是家鄉人不讀書。暑假回鄉一個多月,縣城不知去了多少次,哪一次也沒找見書店。麥當勞、加州牛肉麵甚至星巴克不止一家,而且像模像樣,卻死活沒有書店。一次找到大約是小時來過的縣新華書店所在的大致位置,但見到處亂哄哄油光光膩乎乎,一排排一溜溜不知什麼店,反正不是書店。

親戚們弟妹們也不讀書。看男人打架,看女人逛街,看小孩撒尿,看老牛拉屎,看公雞發情,看螞蟻上樹,偏偏不看書。當然,更多時候是看牌,打撲克、打麻將。打麻將成風,四角方桌,各據一端,廢寢忘食,挑燈夜戰,不知今夕何夕……

如此下去,你說俺的家鄉還有希望嗎?還有前途嗎?

有人統計,猶太人平均每年看書64本,美國人平均每年看書21本,日本17本,而我國2005年竟跌破5本,為4.5本!2008年略略回升,為4.72本。2009年又一下子跌到3.88本。2010年稍稍上揚,也才4.25本。另據一項調查,高達49.5%的人半年內沒有讀完過一本書。更有9%的人稱,已經忘記上次讀書是什麼時候了。注意,我國不是連年大旱老百姓靠吃樹皮野菜充饑的非洲的某個國家,而是社會穩定經濟繁榮人民生活基本豐衣足食,並且曆史上曾以詩文稱雄於世的文明古國。就連我教的作為讀書主力的大學生和研究生們都不容樂觀。一次給本科生上課時我提起四部古典名著,“四部全讀過的請舉手!”結果43人中無一人舉手。減至三部,有一人舉手,減至兩部,有三人舉手。最後減至一部,約有十人舉手。於是我想起台灣詩人餘光中一句話:“當你的情人已改名瑪麗,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薩蠻?”

曾任阿根廷國家圖書館館長的著名作家博爾赫斯說道:“如果有天堂,天堂就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莫言直言快語:“讀書總比打麻將有意思。”溫家寶總理則說得語重心長:“一個不讀書的人是沒有前途的,一個不讀書的民族也是沒有前途的。”

【楊寶琴薦自《今晚報》2012年4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