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權意識不除“特供”難以禁絕
世象雜記
作者:胡印斌
時下“特供”產品的普遍存在,曆曆在目,不容忽視。從“特供酒”、“特供牛奶”到“特供蔬菜”,等等,“特供”產品早已經滿天飛了。那麼,“特供”產品為什麼會如此瘋狂吸金,甚至完全可以蔑視商品的價值規律而形成某種畸形繁榮的產業鏈?
這其中的關鍵,恐怕在於“特供”生態中或隱或現的特權因素。也就是說,一旦權力經由商業之手精心勾兌,並公開叫賣,“萬元一條”當然也就算不上什麼稀罕的事情了。
舉凡“特供”,那些授權的國家機關、單位的來頭自然都很大,都代表了某種特定的權力和權威。這種權力和權威既能夠傳遞給消費者一種高人一等的暗示,以及由此帶來的愉悅的消費體驗,也使得那些授權單位找到了一種久違了的特權的美好感覺,更何況。太陽底下沒有白白出讓的權力,總有一些利益讓那些機關、單位欲罷不能。
當然,這裏麵也不排除個別企業故弄玄虛。借用一些曖昧、模糊的“特供”、“專供”字樣以牟取商業利益。調查顯示,使用國家機關、事業單位或相關建築名稱用於商業宣傳背後,有著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有授權、有設計、有分銷。假冒特供並不普遍,相當一部分的“特供”都是權力與商業的結合。
這種結合是如此膠著、如此強悍,以致相關部門的整治行動每每難以奏效。據披露,早在2004年,國家工商總局就發布過《關於嚴禁在商業廣告中使用國家機關名義的緊急通知》,其後幾年,類似的通知不知凡幾,最近的一次是在去年年底,國家工商總局再次發出《關於持續做好含有“特供”、“專供”等內容廣告日常監管工作的通知》。
屢禁不止、禁而不絕,表麵上看似乎是這一畸形產業鏈中的利益驅使,而根源依然在於商業利益背後的特權意識。必須明確,“特供”產品上那部分高高溢出的價值,其實就是用於贖買特權的價格。特權意識不除,特供產品則不可能真正禁絕。
“特供”產品泛濫,一方麵造就了一個畸形繁榮的市場供求假象,損害了經濟社會的正常運行;另一方麵也不可避免地透支了機關、單位的社會公信力,甚至玷汙國家機關的社會形象。長此下去,危害十分嚴重。
【摘自《法製日報》2012年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