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鼠
世象雜記
作者:孫佃香
閑讀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有感於卷十一“槐西雜誌”第17條,原文如下:
“姚安公監督南新倉時,一廒後壁無故圮。掘之,得死鼠近一石,其巨者形幾如貓。蓋鼠穴壁下,滋生日眾,其穴亦日廓;廓至壁下全空,力不任而覆壓也。公同事福公海日:‘方其壞人之屋,以廣己之宅,殆忘其宅之托於屋也耶?’餘謂李林甫、楊國忠輩尚不明此理,於鼠乎何尤?”
大概意思是:紀昀的父親(曾在雲南的姚安做官,故稱姚安公)在南新倉時,一糧倉(廒)的後牆壁無故倒塌了,令人挖掘,挖出死老鼠近一石(古代計量單位,等於十鬥),其中較大的幾乎和貓一樣大小。(牆壁倒塌)隻因有老鼠洞在牆壁下,老鼠繁殖得越來越多,洞穴也越挖越大,以至於牆壁下全空了,經受不住壓力,所以牆壁倒掉了。姚安公的同事福海說:(老鼠)破壞別人的屋子來擴大自己的住宅,竟忘記了自己的住宅是托著別人的屋建立起來的嗎?李林甫、楊國忠之輩連這個道理都不明白,與鼠輩何異。
南新倉是明清兩代的皇家糧倉,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平安大街東端,是“京師十三倉”之一,有倉廒60多座,可儲備糧食1億多斤。南新倉現保留古倉廒9座,是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這條短文,區區百餘字,相比《閱微草堂筆記》浩瀚的誌怪離奇故事,其實並不顯眼。然而,紀曉嵐用心良苦地隱喻康熙雍正時期國家糧食儲備環節存在著觸目驚心的貪腐問題,滋養了無數隻“倉鼠”,並感歎唐朝的奸相李林甫楊國忠們禍國殃民,終於毀掉了其賴以生存的“倉廒”。後來乾隆皇帝痛下狠手整理糧食係統的貪腐問題,即有名的“乾隆整倉”運動,嚴懲了“倉鼠”,並以此為線索查辦了一大批貪腐的官員,徹底整頓了政府中的腐敗行為。清代的腐敗問題是長期的、嚴重的,乾隆懲治貪腐也是嚴刑峻法,貪官汙吏一旦被查實,立即革職、查抄,籍沒家產。
古代的倉鼠們由於時代的局限,即使聚斂再多的財富,也隻能藏在自己的洞穴裏,一旦東窗事發,財富都得乖乖地被收繳,像清代的和砷,倒台後巨額財富便都收歸國有,不是有“和珅跌倒,嘉慶吃飽”之說嗎?可是,現在的“倉鼠”們相比古代的可是狡猾和有辦法多了,他們會把財富倒騰到國外,把家人也安置到國外安全的地方,自己做裸官,還有的甚至通過各種關係,秘密取得外籍身份或者雙重國籍。一有風吹草動,便溜之大吉,不擔心倉廒倒塌被砸死。所以現代的反腐敗鬥爭更具複雜性、艱巨性,要有更新更高明的措施和辦法,下大決心大氣力,懲治“倉鼠”,防止國家財富被吞噬被轉移,確保我們的“倉廒”的堅固。
【摘自《學習時報》2012年4月23日/祁雪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