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城市裏的許多中年母親們,迅速地白頭了,明顯地蒼老了。
作為妻子,她們必得保障丈夫們不至於被餓倒。丈夫們一餓倒,家庭也就沒了基本收入。作為母親,她們必得保障兒女們維持在半饑半飽的狀態,因這是她們的起碼責任。如果還有公婆,如果她是個孝順媳婦,豈忍看著老人挨餓?
但每一個家庭成員的口糧都是定量的。巧婦難做無米炊,她們往往也隻有自己吃的比定量更少。
倘有豐富的副食,以上定量並不至於使人挨餓。
但那些年裏幾乎沒有任何意義上的副食,連蔬菜也是按票證供應的。
六十年代的前幾年,中國城市裏的絕大多數母親們亦即中年母親們,總體值得評說的乃是母性的毅忍和毫不顧惜自身的家庭責任感。如果她們自己不吃飯也能將就著活,她們中許多人肯定會根本一口飯都不吃;如果她們身上的肉割下一塊來半個月就會長合,她們中許多人肯定會每隔半月就從身上割下一塊肉來給全家人燉湯。
除以上兩點,實難再由她們評說出什麼折射時代精神的風貌特征了。
那麼在咄咄逼人的饑餓時代裏,她們身上還能顯示出別種的女性異彩麼?
那些年參加工作了的“大姑娘”,大多數比較自覺地推遲婚齡。一是由於結婚成了很不現實之事,大多數小夥子那些年沒心思結婚,整天餓得心慌眼花的,哪兒有結婚的心思呢?念頭一閃,便自行的打消了。而小夥子們的消極,正中“大姑娘”們下懷。其實她們都不願在艱苦歲月裏嫁出門去。一嫁出門,工資也就帶走了。她們低薄的工資,對於她們的家越發顯得重要了。畢竟,在黑市上,花高價還是有可能買到糧食或糧票的。她們的工資也等於十幾斤糧食啊!一個家庭每月多十幾斤糧食少十幾斤糧食,區別是很大的。何況,因為她們參加了工作,每月口糧比母親高三斤半,比小弟弟小妹妹高六七斤甚至十來斤,自己每頓少吃,家人不是可以多吃幾口麼?
那些年,是中國城市結婚率最低的幾年。二十四五歲了仍不考慮婚事的“大姑娘”多了,不足為奇了。與五十年代初期至中期相比,她們接近是“老姑娘”了。
饑餓比宣傳號召起了更大的晚婚作用。
但在農村裏恰恰相反。
為了拯救家庭,“大姑娘”或者甘願犧牲自賣自身,或被無奈的父母所暗賣。因為她們沒有工資,土地荒蕪,工分也沒了意義,隻有自身還能換點兒吃的。又加中國農民傳統的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仍十分嚴重,賣了女兒,起碼家裏少了一口“白吃”。保命的重點,是傾斜於兒子的。當然,也有父母,願望是好的,考慮得極為現實——女兒讓一個男人領走,隻要他能養活她一條命,總比餓死在家裏強。“大姑娘”白白被人領走了,接著,二姑娘三姑娘也眼睜睜被人領走。隻有兒子,要死,也得和自己死在一起。因為隻要留住兒子,隻要兒子不死,就有能傳宗接代那一天……
城市裏的少女們,半大姑娘們,亦即中學生高中生們,比起農村的少女們半大姑娘們來,落不到那麼悲慘的命運,似乎該算是苦難歲月中的幸運。
【趙誌生薦自《新浪博客》2012年4月16日/由旭聲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