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不是“抓”出來的
雜七雜八
作者:吳明先
時下,要大抓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了,並提出要“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
這個“抓”字和“管”字,我看難使中國成為“文化強國”,恰好相反,很可能是南轅北轍。
文化不是“抓”出來的,“抓”出來的不會是特別優秀的文化。文化也不是“管”出來的,“管”出來的也不會是特別優秀的文化。
這個道理是淺顯易見的。常言道:什麼樣的土壤開什麼樣的花。如果是沃野千裏,那必定是姹紫嫣紅,百花齊放;如果是貧瘠之地,恐怕難以長出芊芊芳草。一樣的道理,有什麼“土壤”,就開什麼樣的文化之“花”。文化要繁榮,就要有“沃土”。這個“沃土”,就是寬鬆的社會環境,自由的表達空間。有了這樣的環境和空間,毋須任何人去“抓”,也會迎來百花盛開的文化春天。這已被中國數千年的曆史事實所證實。所以說,文化不是“抓”出來的。
那麼,優秀文化能“抓”出來嗎?我們“抓”出了多少經得起曆史考驗的優秀文化來?近代曾寫出過優秀文學作品的巴金、茅盾、曹禺、老舍等像鮮花般的作家,為什麼被“抓”了再去搞創作,怎麼一個個都蔫了呢,再也創作不出像樣的作品來?這個教訓,難道還不夠深刻嗎?!
真要讓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我看必須去掉“抓”,由“抓”改為“放”:放心,放手;去掉“管”,由“管”改為誠心誠意的“服務”,給創作者以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提供寬鬆、包容的社會環境。這比什麼都重要。
【王曉敏薦自《炎黃世界》201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