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章 穿越者的優勢(1 / 3)

王朝到了中期不可避免的會走下坡路,各種積弊已久,中國曆史上很少能夠真正做到王朝中興,關鍵是找不到合理的發力點,僅僅依靠內力是起不了多大作用的,必須有跨時代或革命性的外在因素。

而穿越,去尋找超越這個時代的生產力無疑讓這種可能變成了現實,值此英國工業革命的成果尚未推廣之際,對大清國來說是個好機會。但這終需循序漸進,非一日之功,當務之際是保證,大清國這個泥足老人,不要有什麼突發危機,能等到成果有效之日。

這世上無論做什麼事,都需要一個執行力和活力,大清朝內閣這幫老家夥,絕對是守成有餘,而開拓不足。平均年齡七十三點八歲的大學士們,和平均年齡六十二點七歲的軍機大臣,指望這些人去推進改革,絕對是癡心妄想。

二十七日守孝結束後,奕緯終於可以名正言順的處理政務,從哪裏下手呢,看來隻有去發揮自己的穿越優勢了,好歹前世是寫過清穿的網絡寫手,對於道光後期的名臣還是有所了解的,現在而言,他們有的仍埋頭苦讀,有的已嶄露頭角。奕緯仔細想了想後做了筆錄。

第一個,自然是林則徐。後世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現在肯定沒有這般的見識,那是他去廣州參與禁煙之後的事,現在還不知在哪做官呢,一會去找心腹人查看。

忠臣王鼎,改革河務、鹽政、平反冤獄,頗有政績,丫片戰爭時為了反對道光簽訂條約,希望道光罷饞臣,選能臣,不惜以死相諫。

做鎮兩江十餘年的陶澍,督辦海運,剔除鹽政積弊,興修水利,設義倉以救荒年。晚年屢次舉薦林則徐、左宗棠,忠於國事,病逝於兩江督署。

全才幕僚包世臣,學識淵博,喜兵家言,治經濟學。對於漕運、水利、鹽務、農業、民俗、刑法、軍事等,都能提出有價值的見解。東南大吏每遇兵、荒、河、漕、鹽諸巨政,經常向他谘詢,以此名滿江淮。

鹹豐帝師杜受田,一代權謀大師,為鹹豐上位立下不世之功,為臣為子忠孝兩全。

平定回疆的二楊,每遇軍務,無不從伍馳驅。他一生經曆大小戰鬥數百次,皆陷陣,冒矢石,或冠翎皆碎,或袍袴皆穿,未嚐受毫發之傷,世稱“福將”的楊遇春。

專注剿匪二十年,兵發回疆,禦敵國門,以生擒首逆張格爾,先封侯,繪像紫光閣,論功超列遇春上。到隨參讚大臣奕山赴廣東迎敵,用陰門陣對抗英國軍艦,被時人和後人嘲笑,留下千古笑柄。毀譽參半的太子太傅果勇侯楊芳

當然也少不了戰死虎門的關天培。

要求證這些人的真實能力,不能去問陳官俊,這家夥嘴裏沒把門的,摻雜太多個人感情,要問還是問老汪,或吏部漢尚書劉鐶之、兵部漢尚書初彭齡。

奕緯決定先問問吏部漢尚書劉鐶之,招見之前先看看履曆,這一看不得了,這家夥竟是雍正、乾隆朝名臣劉統勳的孫子,這不不算,他叔叔竟是羅鍋劉,劉墉的侄子,嗬看不出來,名門之後,想必是有些能耐,在往下翻就沒什麼了,隻有某某任的官職,沒有多少實質性的政績,言過其實啊。

“臣叩見皇上”,進得閣內,劉鐶之先磕頭。

“劉愛卿平身”

“謝聖上。”

二人見麵很客氣,又是個老頭子,不過這主保養的還是不錯,看外表倒是正氣淩然,奕緯也不明就了,還讓人搬來了坐。

奕緯先是執子侄輩,不為他,也得為劉統勳、劉墉的麵子。

劉鐶之也很識趣,見新君給足了麵子,主動彙報工作,問問有什麼要求。

倆人又探討了當今的一些名士,年輕俊傑,東拉西侃這是老劉的長項。奕緯跟本不是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