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岩市紅炭山學校 連淑如
馬斯洛曾說:“幾乎任何一個孩子都能在沒有事先計劃的情況下即興創作一支歌、一首詩、一段舞蹈、一幅畫或一個劇本、一個遊戲。”如此富有創造力的心靈,麵對老師給出的習作題,為何舉筆艱難,行文枯澀?究其原因,是缺乏自覺的表達願望、寬泛的表達資源及和諧的表達氛圍。
一、興味盎然,樂於提筆表達
小學作文的本質特征,那就是充分尊重兒童,讓學生從內心出發,寫自己願意寫的,寫自己所追求的,寫自己所欣賞的。作文的過程,是學生自我表達和交流的過程,也是一個自我塑造和感受的過程。因此要多創設情境,讓學生有內容可寫,更主要是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對習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把活動帶進課堂。學生在玩中學,在玩中寫,情趣盎然,呼之欲出,言之能暢。如:組織學生開展“歇後語大比拚”、“爬謎語山”、“說吹牛詩”、“袖珍運動會”等課內遊戲。在這輕鬆愉悅的活動中,學生全身投入,全程參與,自由奔放,暢所欲言,產生了強烈的創作欲望。正如讚科夫所說:“隻有在學生情緒高漲,不斷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獨有的想法表達出來的氣氛下,才能產生出使兒童的作文豐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詞語。”
把想象作文帶進課堂。兒童的想象力特別豐富,他們想象能上天入地,能穿越時空。生活是個萬花筒,而學生們的好奇心強,他們的奇思妙想往往超出我們成人的想象,是富有童話般色彩的,所以應多鼓勵他們描寫自己美好的憧憬與幻想。如編寫童話故事,這順應了兒童的心理特點,就會表現“童心”,抒發“童情”,充滿“童趣”。“灰姑娘”長生不老,“美人魚”青春猶在,“賣火柴的小姑娘”還生活在我們中間。
二、不拘一格,真實紀錄生活
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信息寶藏。教師應引導學生睜亮“發現”的眼睛,擷取鮮活的作文素材,寫出富有生活氣息的作文。
1.引導學生觀察生活。
觀察是作文獲取感性認識和積累寫作素材的重要途徑。平時,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去留心觀察,深入體察,尤其不要放過身邊的人物、事件和景物,學會留心注意身邊的人和事、景和物,這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麵。“大自然是一位好老師。”在大自然的懷抱裏,作為農村小學的孩子可以欣賞家鄉梯田豐收的景象;遊玩家鄉有名的景點雲頂茶園;參觀碩果累累的果園;瀏覽風景秀麗的森林公園……學生看得盡興,玩得過癮,方能“馳心於玄默之表”。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皆有特色,學生從一粒沙子觀世界,從一朵野花窺樂土。為學生的習作積累素材,從而為寫好習作奠定基礎。
2.帶領學生參與生活。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知識來源於生活,沒有主體對客體的活動,就不可能產生反映或認識。”生活中的人、事、景物,學生隻有親身去做過,去看過,去體驗過,感受才真切,感悟才深刻,寫出來的文章才更生動、活潑,更富有情感,更真實感人。如不少學生有養春蠶的習慣,教師可帶領學生一起養蠶寶寶。在整個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認真觀察、喂養、打掃清潔、寫觀察記錄。活動結束後,不少學生寫出了非常有意思的習作。
一次大掃除,劉勇不小心把班裏的垃圾桶弄壞了,有的同學要他賠,有的同學說他不是故意的。對這件事,我讓班長組織同學議一議,結果班長提議一人出一毛線,解決了這個問題。由於這件事是同學們親身經曆過的,印象深,我讓學生寫下來,寫話成為自我需要、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