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城廂區第二實驗小學 王秀美
走上工作崗位後,我一直從事中高年級的語文教學,其中作文教學最令我拿不起,放不下。多年來,盡管我一直重視對作文教學的探究,可是孩子“不愛寫、不會寫、無話可寫”三大難題依然沒有得到改觀。在《新課程標準》頒布之後,我積極探索作文教學改革的新路子。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我發現要想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自己眼見心想的活生生的生活,重點還是應該放在培養孩子的寫作興趣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寫好作文的起點。作文教學要想取得成效,教師須精心譜寫“趣”教習作的“三部曲”。
第一部曲——誘趣:精心安排習作熱身活動,讓習作素材有聲有色
作文教學中,能否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與學生的“作前熱身”有直接關係。一堂作文課,如果一出題目就讓學生動筆,這顯然對於缺乏豐富生活閱曆而又剛剛學習寫作的小學生來說是不現實的。因此,“作前熱身”可以說是作文教學中的重要一環,不可等閑視之。每次作文之前,教師都得根據本次習作要求精心安排相應的熱身活動,如材料的搜集、活動的體驗、情感的醞釀等。當然這種“做”可以是言行表現,可以是動手操作,也可以是動眼、動耳、動嘴、動腦的參觀訪問、調查研究,甚至可以是漫畫鑒賞,如:
綜合實踐——或訪問本地先進人物,或訪問其他有特色的人和事,或調查研究,然後寫出“訪問記”、“調查報告”;
班級活動——活動中,要求人人仔細觀察別人的神態、動作,體察自身的心理、感受,然後自己擬題,寫出真情實感。
學科活動——讓學生在科學課上動手做實驗,在音樂課上想象表演,在體育課上進行各項對抗比賽,在美術課上製作書簽、頭飾,在勞動課上烹飪、編織、種植等,與其他科目整合,利用各學科所獲得的知識作文;
勞動體驗——要求學生參與家務勞動,參加班集體勞動,然後據實作文,可寫方法、過程,也可以寫感受、體會;
參觀旅遊——周末、節假日,讓家長帶學生到各地參觀旅遊,然後讓學生寫日記、遊記等等。
如指導寫《我的家鄉》這樣的作文曆來是老師最頭疼的,也是學生最害怕的,因為學生不知道寫什麼,更不知應該選擇什麼來寫。因此在學生寫作之前,我安排了兩個星期的時間讓學生做相關的準備工作。一方麵,我通過讓學生家長攜孩子去遊覽家鄉的風景名勝,欣賞家鄉的自然風光,品嚐家鄉的風味小吃,調查了解家鄉的發展變化等方式,讓學生有意識地、富有情感地體驗家鄉的方方麵麵,激發學生對家鄉的濃濃的情。另一方麵,我利用閱讀指導課引導學生廣泛地閱讀有關描寫家鄉的美文,讓他們在知識的百花園裏采“花”釀“蜜”,並往自己的“采蜜本”裏摘抄一些描寫家鄉的優美詞句、片段、名篇、名言。如此雙管齊下,由於給足了學生搜集材料及思考的時間和空間,習作課上,學生寫得非常投入,不但內容具體,而且情真意切。因此,作文之前,教師應該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去“做”,讓他們“做”得開心,“玩”得有味,學生自然會從中積累許許多多有聲有色的寫作素材。學生感悟至深,就會靈感頓生,落筆生花,文思如泉湧,寫出有血有肉的好文章。
第二部曲——生趣:努力優化習作指導流程,讓習作過程有滋有味
動筆作文是一種創造性的腦力勞動,是學生思想、情感、語言的綜合成果。這當中感情的因素最為重要,“情動辭發”,葉聖陶先生也說過:“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後有所撰作。”怎樣讓學生“情動而有所撰寫”呢?我主張通過多種方法和手段,優化習作指導課的每個流程,努力把作文指導課上得有情有趣,讓學生學得有滋有味,從而使學生易於動口,樂於表達。
1.談話催生情趣。教師生動活潑,抑揚頓挫,幽默詼諧,富有啟發性、感染力和美感的語言,能拉近師生的距離,喚醒學生的記憶,啟迪學生的心智,激發學生的情趣。不過,各環節的側重點不同,課前談話重在激趣,總結性談話重在激情,教師課中的“現身說法”則重在鼓勵學生大膽談真話,表達真情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