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永安市東門小學 朱麗英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紮實的基礎。”當下,語文教學的權威專家崔巒老師也提出:“語文課要實現閱讀教學美麗的轉身,以語言訓練為中心,培養語文能力,提高人文素養。”因此,引導學生從小廣泛閱讀,豐富語言積累,是發展學生語文能力,提高語文內蘊的基礎。那麼,如何有效地促進低年級學生的語言積累?筆者經過1年多的摸索、研討、實踐,總結出以下幾條做法。
一、依托文本,積累語言
清華附中特級教師韓軍曾說過:“語文教育不能架空文本,脫離文本,語文課必須‘貼緊文本的地麵行走,在言語的叢林和字裏行間穿行’。”語文教科書中的內容都是編者精心選取、文質兼美的好文章。因此,我們必需立足課堂,依托文本,引領學生親曆閱讀過程,把促進兒童語言發展作為閱讀教學中的自覺追求。
1.熟讀成誦,促進積累。
葉聖陶先生說:“語文不該隻用心和眼來學習,需在心與眼之外,且用口與耳才好。”朗讀是語文教學的基本方法,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語言積累的重要途徑。教學應以讀為本,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理解,在理解中讀,反複誦讀,熟讀成誦,讀出滋味,讀出情趣,在讀中自然而然地積累豐富的語文材料。一年級《荷葉圓圓》一課,語言優美,淺顯易懂,充滿童趣,非常適合低年級學生朗讀和背誦。教學時,我先借助多媒體課件展示荷塘的美麗畫麵,創設童話般的優美意境,以此激起學生的讀書興趣。再引導學生通讀課文,讀準字音和長句子。接著,在學生讀書思考的基礎上,利用擺字卡的形式引導學生讀懂課文。最後,在讀懂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讀好課文。我通過學生自選角色自讀,帶上表情和動作展示讀,師生評讀,借助板書試背,分角色表演讀等方式循序漸進引導學生背誦,讀出了小水珠的調皮、小蜻蜓的輕柔、小青蛙的活潑和小魚的快樂,讓學生逐漸讀出感受,由熟讀自然成誦。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葉聖陶先生更是諄諄告誡:“語文課以讀書為目的,老師若引導學生善於讀,則功莫大焉。”這些真知灼見揭示了語文學習的內在規律:學習語言,就得多讀。
2.品詞析句,深化積累。
強調在品析鑒賞中積累語言,就是要學生不能淺嚐輒止,而應在好詞佳句的鑒賞中,深化認識,融會貫通,把握實質,化為己有。
在教學《棉花姑娘》最後一個自然段時,我先讓學生結合課文中的句子說說棉花姑娘什麼地方最美。有的說碧綠碧綠的葉子最美,有的說雪白雪白的棉花最美,有的說棉花姑娘裂開嘴笑的樣子最美。而後讓學生品讀這些佳句,教師與之對比讀,並故意讀成這樣:“不久,棉花姑娘的病好了,長出了碧綠的葉子,雪白的棉花,她笑啦!”在學生發現問題後,再讓他們展開討論:這樣改好不好?為什麼?引導學生在爭議中體會恰當地使用疊詞和動詞能讓句子更加生動形象。最後讓學生用“碧綠碧綠的________,雪白雪白的________”進行語言積累,在字斟句酌的推敲中,培養語言積累意識,同時也讓語文課更具“語文味”。
二、廣度閱讀,沉澱語言
1.閱讀鏈接。
閱讀教學中,應依據教材進行多樣化的開放式閱讀鏈接:①與課文內容相關。如教學二年級下冊《畫風》時,課伊始,我以引導學生誦讀古詩《風》,猜謎的方式引入課題。學完課文後,拓展鏈接葉聖陶先生的《風》、《海上的風》等文章,讓學生在誦讀、比較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體會,促進語言積累。②與課文主題相關。如教學二年級下冊《“紅領巾”真好》,在讓學生感受鳥兒的活躍時,我讓學生誦讀了一首輕鬆活潑、朗朗上口的兒歌——《護林軍》,進一步深化學生對鳥的了解。學習第四小節時,我引出白居易《鳥》的後兩句:“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待母歸”,讓孩子在誦讀中感悟人與自然的和諧。③與文章作者相關。如教學《醜小鴨》時,可以在課堂上引出原著中精彩的片斷,激發學生閱讀原著的欲望,還應該由此輻射,激發學生對安徒生其他作品的閱讀興趣。④與表達方法相關。如教完《一株紫丁香》後,我引入“愛是人類共同的語言”這句話,出示兒童詩《送給盲婆婆的蟈蟈》,讓孩子們讀讀背背。這兩首詩歌不僅愛的主題一樣,結構和表達方法也非常相似。通過適度有效的閱讀鏈接,擴大學生的閱讀量,促進了閱讀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