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執和寧皓兩人是一拍即合,兩隻胳膊一捋袖子就準備大幹一場。
可是沒過一會兒,剛剛還興奮不已的激昂少年,就迅速蔫了下來。
“本子是好本子,我簡單算了算,拍完這部電影的大約需要250萬到300萬的費用,太高了。就憑我這個影視圈的新人,加上你這個根本不是影視圈的外人,估計很難拉到這筆投資。”
“唉···”
寧皓眼睛凝視著蝴蝶效應的劇本,原本希翼的眼神裏已經有些暗淡無光。
當一個好劇本擺在麵前,卻苦於資金問題沒法去拍攝,這對於一個導演來說,無疑是最痛苦的事情。
顧執拍了拍寧皓的肩膀,打氣道:
“我這兒有160萬的資金,可以全部投進去。剩下另外一半的資金就得靠影視公司的投資了。”
“我們的劇本這麼棒,想拉到投資肯定沒問題的。”
其實他也沒有多少信心,畢竟在這方麵他是第一次經曆。關於電影公司,他隻知道前世那幾個著名,到頭來恐怕還是要依靠寧皓在影視圈的人脈。
當下華國的幾個影視公司中,要數中影集團背景最深,產業最大。
中影集團剛成立沒多久,1999年由中影公司和北影製片廠等8家單位合組而成,是內地唯一擁有影片進口權的公司,也是國內產量最大的電影公司。
著名的大業三部曲——建國、建黨、建軍就是由中影集團全方位打造而成的。
除了第三部差一點之外,每一部都是豪華的全明星陣容,聚集了幾乎華國所有的明星,明白地說中影的背後就是國家力量的支持。
在中影之後,最著名的就是華宜兄弟了。
華宜兄弟本自1998年開始投資馮曉剛的《沒完沒了》、和薑紋的《鬼子來了》正式踏足電影行業。
後來華宜每年都投資馮曉剛的賀歲片,聲名鵲起,逐漸發展為內地首屈一指的綜合性民營娛樂集團。
華宜和京圈的關係路人皆知,馮曉剛更是華宜的頭牌導演。
雖然馮曉剛後來宣布脫離華宜,自己成立了一個美拉影業公司,結果不到三個月,華宜就花了10.5億收購了美拉影業70%的股份,讓馮導再次回歸華宜旗下。
華宜之後,就是光線了。
光線是華國最大的民營傳媒娛樂集團,可是2000年的光線才剛創立不久,主營業務在仍然在娛樂節目上,最有名的《華國娛樂報道》在全國各個電視台播放,是當下很多人接觸娛樂界信息的重要途徑。
就在去年悟空撰和無艱道剛火的時候,顧執也接受過華國娛樂報道的采訪,讓他在很多年輕人麵前露了一把臉。
至於為啥一個娛樂界的著名節目要采訪他一個寫小說的,他就不得而知了。
或許是因為長得帥吧——顧執經常自戀的安慰自己。
說回正題,直到2006年的時候,光線才發行了第一部電影《傷城》,才算是正式踏入電影界。
所以光線是顧執和寧皓第一個排除出去的選項。
除了上麵所說的三家之外,還有一家伯納影業,聽著名字像是國外的公司,實際上是土生土長的內地民營影業集團。
伯納影業是內地第一家在美利堅成功上市的影視公司,而且主要投資的電影都是港島導演執導的中港合拍片,或是單純的港島電影,對於純內地電影的支持反而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