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拍給觀眾看的(1 / 2)

韓三評剛說完,顧執和寧皓二話沒說,兩人各端起一小杯白酒,一飲而盡。

對方也爽快,跟著就喝了一杯,三人都開懷大笑。

投資的事情談妥了,接下來就得仔細談談條件了。

顧執可不想參與的第一部電影完全被中影操縱,自己隻能在前麵做個提線木偶。

意想不到是韓三評很好講話,雙方很快就達成了共識。

最後蝴蝶效應這部電影的導演定為寧皓,顧執以個人名義投資150萬,中影投資350萬,一共500萬人民幣的製作成本,另外韓三評還保證預算不夠中影可以繼續跟投。

製片人由韓三評親自擔任,這點是毫無爭議的。

因為顧執也是投資方之一,韓三評還想拉著他一同擔任製片人,不過他知道自己到底有幾斤幾兩,沒多想就給拒絕了。

後來在韓三評的建議下,顧執單純的署名為製片人。就是把名字掛上去,但是不用幹實事,也沒有多大的權力。

原本他作為編劇和投資人,就打定主意要進劇組,全程參與電影的拍攝。

他是抱著學習的心態來參加這部電影的,理論知識學的再多,沒有實踐過程就不能算得上是真正掌握。

要是他真的不知深淺去行使製片人的權力,那可就太不自量力了。

製片人在港島和彎彎被稱為監製,在一部影視劇中,製片人全權負責前期籌備、組建劇組、後期製作、國內外發行、國內外申報參獎等工作。

通俗一點的說法就是,製片人全權負責挑本子、找款子、組班子、賣片子等全盤工作。

製片人就是整個劇組的主宰,攝製組的最高權力者,既有權力聘用劇組成員,也有權開除在劇組違反規定的成員,從片子形成到片子上映,是整部影視作品貫穿的核心。

當然,這隻是從規範上來說,實際上還有很大的操作空間。

在資本還沒有殺入內地電影市場之前,拍攝一部電影時,擁有最高權力的往往不是製片人,而是導演。

等資本進入市場,電影從古板的文藝片時代進入商業片時代之後,這種情況就變了。

製作人在劇組裏往往就是資本的代言人,導演的權力依然不小,可你要是不聽資本爸爸的話了,把你擼下來重新換一個也不是什麼大事。

隻有那些名聲鵲起的著名大導演,才勉強有資格和資本叫板,投資方甚至都會聽他的。

究其原因就一個,這些大導演的作品往往能夠替投資方賺錢,投資方才能信得過他,否則還是要乖乖被資本綁架。

就像華宜和馮曉剛之間的關係,馮導是華宜最大的搖錢樹,華宜能不寵著他嗎?

每隔兩年就默許馮導任性一回,拍一部八成要撲街的文藝情懷電影,接著再拍一部商業電影,替華宜把虧本的錢都賺回來。

非誠勿擾、唐山大地震、非誠2、一九四二、私人訂製、我不是潘金蓮,這麼多年馮導一直都是這個套路。

這也就是馮曉剛了,換做其他人敢這麼幹,華宜一分錢都不會投進去。

這些都是華國電影市場做大之後的事情了,與之相反的是,在當下這個時代,蝴蝶效應這種偏向商業片風格的電影,能夠拿到投資都算是萬幸了。

當前華國電影界還是以文藝片為主,這方麵的保守勢力太強大了。

圈子的風氣推動著電影一直以來都向著藝術品而不是商品發展,導演們隻想要拿獎,討好那些大部分口味清奇的評委們,根本不願意···甚至是不屑於去領會領會老百姓們到底愛看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