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聊一聊主旋律電影(1 / 2)

為了弄清楚《生死抉擇》到底是什麼電影,顧執特意給中影的辦公室打了個電話,仔細詢問了一番劉琦,這才了解了一個大概。

《生死抉擇》是由上影製片廠製作的,電影的主題就一個“反腐倡廉”,是早年標準的主旋律現實題材作品。

按理說這種主題比較沉重現實的作品,幾乎不可能取得如此優秀的票房成績。

當下就連馮曉剛的賀歲喜劇都隻能拿到不足5000萬的票房,很難想象《生死抉擇》居然會打破紀錄,票房突破億元關卡。

後來在劉琦有意無意的暗示下,顧執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原委。

身為主旋律反腐電影,能夠大張旗鼓的拍出來,肯定是有政府部門在其身後背書,大開綠燈。

上映之後,全國各種機關部門必然要響應號召,攜機關全體員工包場觀看電影,學習影片中傳達的精神。

恐怕正是由於這些機關部門的觀摩,才硬生生的把《生死抉擇》推到了國產電影的巔峰。

這些手段都是後世慣用的套路,幾乎每一部有政府機構背書的主旋律電影都會享受同樣的待遇,建國三部曲如此,《湄公河行動》同樣,《戰狼》係類也沒多大差別。

顧執原以為這些套路都是在後世才被搗鼓出來的,沒想到從2000年就已經開始了。

套路果真是一脈相傳、源遠流長的玩意兒。

不過他倒不覺得這是件不好的事情。

主旋律電影本來就是為了傳達和引導某種價值觀的,反腐、廉潔、禁毒、愛國等等,此類價值觀本質上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先不說觀眾接受不接受,首先那些在政府部門工作的人員,本身吃得就是皇糧,靠得就是政府,當然有義務去接受和學習政府倡導的價值觀精神,所以機關部門包場支持主旋律電影的作法無可厚非。

這就和拿錢辦事是一個道理。

再說回觀眾,對正常觀眾來說主旋律電影並不是不能接受,但有一個重要的前提——它得拍得好。

主旋律電影本質上還是電影,一部電影甭管它宣揚的什麼樣的價值觀,主旋律也好、反戰也好、直男癌也好、人性本惡也好,隻有影片的質量過關了,才能讓觀眾接受。

《教父》三部曲,說得是混在美利堅的意大利黑手黨的日子,在內地是妥妥的黑幫題材影片,如今拍都不讓拍了。

可《教父》之名,誰人不知?

三部曲沒有一部不是上乘佳作,第三部或許稍微遜色一點,但依然完虐世界上90%的電影。

這是一部會被曆史銘記的電影,直接或間接影響了無數影視圈的人物,甚至還波及到了音樂圈。

亞洲天王周傑棍的歌曲《以父之名》,影射的就是《教父》。

再來一例,國產電影《夏洛特煩惱》,上映不久後被很多人痛批影片的價值觀有問題,不尊重愛情、直男癌、渣男本性。

可是作為一部商業喜劇片,它的質量是毋庸置疑的。

票房成績高達14.41億,觀眾們直接用人民幣給出了心中的評價。

他們才不會管你價值觀到底是好是壞、是正是邪的問題,隻要電影質量好、好看,自然會用腳去投票。

主旋律電影也是一樣,拍得好看了就會有人源源不斷的支持,不好看口碑就會斷崖,票房就會遭遇滑鐵盧。

《建軍大爺》請了一堆演技一般的小鮮肉大爺,還讓一個不懂曆史的港島導演來拍。要說主旋律它比同期的《戰狼》可正統太多了,但是上映的結果卻是口碑被完爆、演員被吐槽,票房跟著一落千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