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開始那幾年電影同行們都不太叫“路演”這兩個字,對於一般的國產電影,路演就是在京城、魔都、羊城、深甽、誠都這五個票房最高的核心城市裏舉辦一場電影首映禮。
隻有個別的大導演,比如張億謀、馮曉剛、陳凱哥這三位的大片上映時,才會帶著明星們多跑幾個城市,多舉辦幾個首映禮。
所以用“首映巡回”這個詞要比“路演”更加準確一點。
時間推移到2010年,國內電影票房大爆發之後,巡演的情況才開始大幅度增長,首演巡回才慢慢變成了一站又一站、一個城市又一個城市的路演。
現在中影沒有給《蝴蝶效應》劇組安排首映巡回,道理和不舉辦首映禮一樣,主創的名氣不夠身價不夠。
而且中影在電影宣發上的投入已經太多了,多的甚至都超出了這部電影本身的製作費用。
算上演員的片酬、劇組人員的工資、特效製作費、道具費用等等一切電影製作費用,《蝴蝶效應》的成本剛剛超過300萬,精確數字是301.9252萬。
而至今為止中影的宣發費用已經達到了553萬,兩筆費用加在一起遠遠超出了顧執最初估計的500萬預算。
如此大規模、大手筆的宣傳陣勢,這要是還賠了,估計顧執以後就很難再拿到中影···
不,是很難再拿到整個內地影視圈的投資和支持了。
成敗在此一舉,就等電影上映了!
馮曉剛的《一聲歎息》20號已經在京城的六家電影院超前上映,26號這一天顧執在新琅網、影音娛樂版麵看到了一則轉載自京城青年報的相關新聞。
“《一聲歎息》周末票房躍上120萬”
“馮曉剛的悲劇故事片《一聲歎息》人氣旺盛,引起強烈的社會關注。從上周三上映到周末24日,票房已達120萬,令六家拍賣到超前一周首映權的影院經理們心裏一陣狂喜,完成目標銷售額幾乎不成問題。”
看完這則新聞,顧執對馮曉剛的票房號召力又有了一個新的認識。
僅僅是在京城的六家電影院內上映,五天時間就達到了120萬的票房,這在經濟剛剛起步的華國裏,表現得已經非常出色了。
要知道現在華國人均GDP才7941元,就是說每人一年的生產總值才不到8千塊錢,看電影都是一項相對奢侈的娛樂活動。
等到28號全國上映的時候,顧執擔心《蝴蝶效應》還真不一定拚得過馮曉剛的票房號召力。
他從中影那兒了解到,院線給予《蝴蝶效應》的排片占比為23%,和《碟中諜2》一樣,略低於《一聲歎息》的34%。
三部影片的上映時間至少一個月,之後《蝴蝶效應》和《一聲歎息》是否繼續放映主要是由院線方自主決定。
當下每年上映的電影較少,很多電影的放映時間都很長,隻要能給院線帶來收益,就一直會有排片量,除非電影的膠片拷貝磨損壽命結束。
而《碟中諜2》是進口片,因為合同限製和票房分賬等原因,不可能無限期地放映。院線沒有權力決定進口片的放映時間,隻有中影才能決定,否則票房不好結算。
同期除了這三部熱門電影打擂台之外,還有《幸福時光》、《給您道喜啦》、《緊急迫降》也會上映,院線剩下的拍片量都是給它們的。
顧執連名字都沒聽過的電影,肯定是撲街無疑,對三家都構不成威脅。
如今整個華國影視圈都等待著28號的來臨,看看這場三足鼎立的混戰到底會打出什麼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