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出,大部分家長對孩子看漫畫是持反對態度的。然而,孩子們往往會給出這樣的回應:“爸媽老是叫我‘閑書’少看,有用的書多看,他們總叫我看經典名著,可我就是喜歡看漫畫書。”

其實,在回答孩子該不該看漫畫這個問題之前,父母應先花點時間觀察一下:孩子都看哪些漫畫?喜歡看漫畫,究竟喜歡到什麼程度?又是什麼原因讓孩子對漫畫如此癡迷?

經過觀察,你會發現擺在孩子麵前的漫畫書有些充滿了美好情感、希望,還有作者的思考,這類漫畫有積極意義,會給孩子好的影響。尤其是想法奇特的漫畫,更會潛移默化地激發孩子的想象力,從而讓他們有創造這種東西的衝動。不過,也有些漫畫充斥著暴力、打鬥,這對孩子成長顯然有消極影響。這麼來看,孩子該不該看漫畫並不能一刀切,還是要有一定選擇的,對於有“營養”的部分,要堅持“拿來主義”,而對於可能是“垃圾”的部分,則要堅持“摒棄”的態度。

經過觀察,你還會發現不同年齡段的孩子也有不同的選擇。中小學生大多喜歡看搞笑幽默、想象力豐富、多畫麵、視覺衝擊性較強的漫畫書,對於小學生,像口袋書、漫畫一類的東西則會贏得他們極大的閱讀興趣,而文學名著對他們來說,枯燥乏味,自然也就不喜歡了。麵對這種情況,家長統一采取“圍追堵截”的做法顯然是不太見效的。也許,孩子會當著家長的麵看“有用的書”,但是家長剛一轉身,他們馬上就拿起漫畫,而且家長也不可能隨時都跟著孩子,孩子在學校還是有機可乘的。所以說,家長一味強行製止孩子看漫畫,反而會讓孩子失去閱讀的興趣,甚至是站在家長的對立麵,這顯然不是家長願意看到的。

其實,如果孩子除了漫畫外,也愛看小說、雜文等其他文體的書籍,家長是不用過度擔憂的。父母完全可以靜觀其變,甚至鼓勵他們發表漫畫評論,製造圖像故事與文字創作的連接機會。另外,如果孩子還沒愛上書本,也不主動閱讀,但是漫畫似乎可以引起他們的閱讀興趣時,就先別斷然阻止,否則這個可能讓孩子和書本建立關係的唯一機會,也許就要被你切斷了。不過,前提是家長一定要先過濾漫畫書的內容,因為漫畫的質量畢竟是參差不齊的。

Q6家長不會念故事書,念得單調又無聊,該怎麼辦

A:很多家長都會有這樣的顧慮,我的普通話不標準,給孩子念故事書也是磕磕巴巴,自己聽起來都覺得沒一點趣味,我該怎麼辦呢?

其實,無論是普通話不標準,還是念得單調乏味,即便是口吃都沒有關係,孩子愛的是故事和你,根本不會在乎其他的事情。

通常有這種擔心的家長需要的並不是說故事的技巧,而是對於故事書和自己的“信心”。隻要家長從心裏認同故事的吸引力,有信心給孩子念,至於你用的是什麼方式一點也不重要。更何況,所謂好聽的故事,其實貴在故事內容的本身。試想一下,一個無趣而乏味的故事,即便用了再多力氣和技巧來講述,就會變得好聽嗎?

所以說,給孩子講故事,重要的不是講故事的技巧,父母的熱忱才是最關鍵的。如果你也有這樣的顧慮,那麼,從現在開始,就先去書店買幾本自己也喜歡的故事書回來吧,說不定你剛一開口念,就會發現其實任何的擔心原來都不是問題。

Q7念完故事後,一定要討論和問問題嗎

A:很多家長總以為幫孩子念完故事書後,一定要做延伸討論,或是問些問題,不然好像就白白浪費了讓孩子學習的機會,自己也會因為沒有盡到父母的職責而產生罪惡感。不過,當這些家長絞盡腦汁想出問題了,孩子卻表現得很排斥,甚至還會為了拒絕回答問題而氣得哭。這是為什麼呢?

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把孩子逼到哭,想必大人心裏也不輕鬆吧。教育不應該隻有目的性、競爭性,孩子的感受力才是更重要的。但是,感受力必須是發自內心,別人說得再多,不是自己的想法或感覺,那都不叫感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