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從出生到滿月:護理成長的小人兒(1)(1 / 3)

這是一位媽媽寫給剛出生兒子的一封信,信裏有濃濃的愛和化不開的感動,當然也有初為人母的辛苦。“媽媽分娩的痛苦還沒有消退,你就開始起濕疹,開始是滿身滿臉的紅疙瘩,而後結痂脫皮,折磨得你哭鬧不止,我和姥姥兩個人輪流抱著你,整個月子如噩夢一般,媽媽的情緒極度低落,開始對你歇斯底裏,盡管努力控製,還是無濟於事……”這就是新生兒,體會欣喜的同時也伴隨著苦惱。對於那些初為父母的人來說,新生兒的護理是一門不得不接觸的學問。如何才能“伺候”好這個新生兒,讓其健康成長呢?

了解你的寶寶

新生兒健康檢查

在嬰兒出生的最初幾天內,父母要請醫生給嬰兒進行一次詳細檢查,這種檢查可以及時發現嬰兒的疾病,以便及早治療,更可以解除父母一些不必要的疑慮。這種檢查是指全身檢查,以確定嬰兒無任何異常,檢查內容包括:

第一,醫生測量嬰兒的頭圍,並查看有無任何異常情況,還要檢查囟門,並用手指觸摸口腔頂部(即顎部),以證實齶裂完整,無齶裂現象。

第二,醫生用聽診器聽嬰兒的心髒和肺部,以查明這些器官是否正常。在新生兒中心髒雜音是常見的,這並不表示心髒有缺陷。同時檢查脈搏是否正常。

第三,醫生要用手觸摸嬰兒的肚子,以檢查腹部各器官大小是否正常。

第四,檢查生殖器有無異常。如果是男嬰,醫生要查看兩側睾丸是否下降到陰囊。

第五,要輕輕地來回活動嬰兒的四肢,並檢查兩小腿和兩腿是否對稱,兩腿是否等長,兩腿有無畸形。

第六,醫生會把嬰兒的兩腿向上彎起並輕輕地讓兩腿做兜圈活動,以檢查兩側髖部有無脫臼。

第七,醫生用拇指在嬰兒的背部由上至下順序觸壓,以確定所有的脊椎骨都沿脊柱排列在適當的位置。

在醫生對嬰兒進行全麵檢查時,父母可以主動介紹嬰兒平時情形,這樣有助於檢查,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慮和擔心,醫生會給你解答,以解除你的疑慮。

我很醜,可是我很溫柔

剛生下來的孩子紅紅的皮膚、紫色的雙手、腦袋細看有點變形,渾身皺紋,比例也不對。這麼醜是怎麼回事呢?

新生兒皮膚發紅是由於皮膚細嫩。頭顱不勻稱或呈圓錐形,這是因為分娩時嬰兒的頭部受到強大的壓力和骨盆的擠壓,這一現象一般在15天以內就會消失,頭顱也隨之變圓。長滿全身的絨毛一般到7個月時可全部消失。

另外,新生兒並不是成年人的縮影,新生兒的頭占了整個身長的1/4,而不是父母的1/7;前額與臉部其他部分相比顯得很寬,占了臉部的1/3或2/3,而不是父母的1/2;新生兒的眼大嘴小,而鼻子長得短而扁平,耳朵與麵孔相比顯得很大,脖子很短;新生兒的軀體比四肢長,手臂比腿長。這一切都會給人留下一個醜的感覺。對這些現象,母親們不用擔心,幾周之後孩子就會與出生時迥然不同,很多孩子出生的時候看上去都有點像“猴子”,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越長越漂亮的。值得注意的是,極少數新生兒長得奇醜,這往往是一種病態的表現,要及時去醫院查出原因。

握拳不等於想比試高下

寶寶剛出世,一家人欣喜萬分。細心的母親有一天發現寶寶總是握著拳頭,握拳的方式和成人不同,他總是拇指緊貼手心,剩下的四個指頭壓住拇指。年輕的媽媽總是試圖掰開孩子的小手,也有母親懷疑寶寶是不是殘疾,趕緊去谘詢醫生。

其實,這種情況完全不用憂慮。這是小兒大腦皮層發育尚不成熟,手部肌肉活動調節差的緣故,造成了屈手指的肌肉收縮占優勢,而伸手指的肌肉相對無力,表現出來就是緊握兩隻拳頭。年齡越小,這種現象越明顯,這叫做“握持反射”,屬正常生理現象。隨著嬰兒的成長,等到了三四個月,這種現象逐漸好轉,一般6個月時這種情況會消失。

新生兒:不均衡的四頭身

頭圍:經眉弓上方突出部,繞經枕後結節一周的長度即為頭圍。剛出生時的嬰兒頭圍一般為32~36厘米,出生後前半年增加8~10厘米,後半年增加2~4厘米。一歲時頭圍平均為46厘米,二歲時可達48厘米,五歲時50厘米,十五歲時接近成年人,約為54~58厘米。

胸圍:沿乳頭下緣繞胸一周的長度為胸圍。剛出生時的嬰兒胸圍比頭圍小1~2厘米,平均為32.4厘米。一歲時胸圍和頭圍接近相等,二歲後胸圍超過頭圍。

實際上,新生兒的頭圍比胸圍要大出1~2厘米,是不均衡的四頭身。而且,盡管腦袋很大,四肢卻很細小,所以看起來很瘦小。

足月新生兒身體特征

從新生兒出生到28天,為新生兒期。新生兒各個器官尚未發育完善,生理功能也不健全,需要經過一個月左右時間的調整,才會正常,因此新生兒有其自己的特點。

凡是胎齡在37周(260天以上),出生體重超過2500克,身高在45厘米以上的新生兒,為足月(或成熟)新生兒。如果胎齡已足,但體重不足2500克的,隻能稱為“成熟不良兒”或“低出生體重兒”。初到人間的胎兒,身上皮膚粉紅、細嫩,頭顯得很大,呼吸微弱得聽不見,四肢屈曲在胸前,似乎還像在子宮裏一樣,幾乎整天都在熟睡之中。其特征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