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的高考期間,按照學校的傳統做法,高考這幾天,為了能穩定學生的情緒,同時也是為了犒勞辛苦勞累了一年的高三老師們,在考輔導老師所教的學科的當天中午,學校會讓帶隊的領導把任課教師找來吃頓飯,目的是能及時的了解學生的考試情況,老師把學生送到考場,以起到穩定學生情緒的作用。
午飯吃到一半時,家裏臨時有事的老師才到。
有的老師提出能否則再加兩個菜。
聽到提議後,不會揣摩領導意圖的海寧,便不加思索的附和著。
然,人微言輕,真是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啊!
海寧大聲地喊道:“服務員,服務員!”
服務員來到了房間,問了聲:有事嗎?
沒等領導和安排夥食的幹事說話,海寧先開口了,說道:“剛才來了一位老師,沒吃幾口菜呢,看看給上兩個菜唄?”
海寧這麼一說,安排夥食的幹事說道:“不用了,夠吃了,馬上就吃完了。”說完,把服務員打發走了。
這幾年,心裏一直憋著氣的海寧,借此緣故,也不管領導在場與否,站起身,把桌子掀翻了,把這些年的怨氣全都撒了出來。
海寧,尚感覺不甚解氣,見地上放著啤酒,便把這些啤酒全部用腳踢倒砸碎。酒桌被掀,啤酒被砸,帶隊的領導感覺沒有麵子,但知道海寧不是針對他,便說了句:“菜不夠,該上菜上菜,怎麼得吃飽啊!”
草草的吃完飯後,便回臨時租借的房間休息去了。
酒桌被掀的事,當天便傳到了學校。
暑期開學後,一些要好的同事,在沒人的時候單獨問海寧為什麼要掀酒桌,海寧隻是笑了笑,說了句:“自己去想。”
掀桌子這事發生後,學校再有類似的大型活動,便不再吃飯店了,而是改成直接給老師現金補助了。
當時海寧和校長談話的時候,校長還曾提到掀酒桌的事,曾問海寧當時是怎麼想的,海寧直言不諱的告訴校長:“如果學校把各種事情都處理得和諧有序,人心和順,誰能掀桌子?這掀桌子,貌似幾盤菜,實則是出氣,還用問嗎?大夥不是早已心知肚明嗎?”。
今天想來,此事,未免有點魯莽,盡管為學校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工作業績,不為領導認可,總可以通過和平談話的方式來解決的,但年青氣盛,圖一時的快活,率性而為,一時快悅了身心,但不足取,知情者,同情我者,為我稱快,然此種做法,卻易給那些喜歡在領導麵前添油加醋的人,提供了撥弄是非的口實。
俗話說:阿諛人人喜,耿直討人嫌,耿直的人,在一個不能充分任人唯賢的時代,無論怎樣進取,除了業務上,在其它方麵是很難得到領導重視的。
古人雲:知人者智,知己者明,一個人了解自己才是最難的。
參加工作10整年了,業務已經嫻熟,已經完全能夠勝任重點中學的教學工作,但,此時的學校,早已不是剛剛恢複高考時的最初10年了,隻要教學能力強,重點中學便會主動的把該老師調入的。
一同參加工作,分配到四中的同事,近一半調回了街裏,自己還在原單位每天起早貪黑的擠班車上下班呢!心裏不時的抱怨著,並且孩子已經上小學二年級了,對孩子稍微負點責任的家長,為了孩子的安全,每天都在接送著孩子們。
接送孩子,不僅僅是簡單的出於安全的考慮,實則有一種對孩子的心靈的嗬護成分,讓孩子記住,父母永遠關心著孩子的成長,並且在接送孩子的過程中,通過孩子對沿途的人和事的觀察,能夠及時的了解孩子的思想動態,觀察孩子的是非觀,培養孩子積極的人生情感。說句自私的話,家中就一個孩子,如果不能及時的給孩子以指導,一旦不良的習慣養成,日後矯正都將花費巨大的時間和精力,但未必能有太大的收效,有可能事倍而功半,甚至會完全走向反麵。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待續,精神的寄托,更是父母一生最大的儲蓄,是父母晚年最大的物質和精神保障。計劃生育政策,是特定曆史時期的產物,家裏就一個孩子,如果不能成才,不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大人所做的一切努力,不管多麼崇高、偉大,都將是為空談,各種榮譽都將是虛幻的影子,家人的一切希望都將化為泡影,尤其是在晚年之際,孩子如果無所成,大人心中的隱憂是難以名狀的。
通過對身邊老人們觀察,步入殘年的那些老者們,尤其是那些收入低下的下層百姓,平日裏,坐在一起閑聊時,多數談論的是誰家的孩子是做什麼的,孩子平時回家時,給父母拿了哪些東西了,過年過節時就更不用提了,講到孩子的作為時,一個個眉飛色舞,喜形於色,而那些孩子無所成的老人隻有聽的份,甚至虛榮心強的人,聽到那些有作為的孩子的老人說這些話的時候,開始時當新鮮話聽,時間長了,在人麵前覺得矮了一截,有低人一等的感覺,後來索性當這些人一說起孩子的事,便起身走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