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遠近高低(1 / 2)

常言道:人無完人,金無足金。更何況人的內心世界是一個遠比物質世界複雜善變得多的存在。客觀世界的運動和物性是理性的,也是冰冷的,不會因人而異。內心世界的思維和人性是感性的,也是溫熱的,常常因人而異。如果用衡量客觀事物價值好壞的標準和條件,來作為評判內心世界的感情深淺往往是行不通的。比如王子有時要愛上灰姑娘,公主又和窮書生愛得死去活來,大家都認為各方麵條件好的男子,最後往往找的是個條件不怎麼樣的女孩兒,大家都認為不行的男子,最後找的女孩兒卻又十分出眾,都是好人卻不一定能成為朋友,你認為自己很了不起時,大家卻對你敬而遠之,你落魄之時,又會獲得很多同情,父母家人有缺點,絕大多數人不會嫌棄,孩子、寵物再有多少毛病,也絕不會認為比別人的差。再比如,從曆史到現實,古今中外為了理想和情感甘願舍棄一切乃至生命的不勝枚舉。諸如此類的現象存在,足以說明物化標準和條件並非是人內心世界本我對待情感的投影,而是人內心世界被物欲侵蝕沾染後扭曲異化的產物。

精神和物質是人類生活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兩個方麵,物質是生活的基礎,精神是生活的升華。物質和精神相對平衡,人的生活才可能變得幸福圓滿。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由於人追求精神和物質的的欲望是無止盡的,時而覺得精神空虛,時而又覺得物質匱乏,不停在精神和物質之間轉換自己的生活坐標,不停在精神和物質間徘徊抉擇,不斷在精神和物質之間疼苦掙紮,常致內心失衡,思想紊亂,行為前後不一。思想單純稚嫩、胸懷美好理想的青少年,在這方麵表現尤為突出。

我與秋桐雖然認識時間很久,在外讀書期間也有書信交流,可真正麵對麵單獨交流接觸時間並不多。相互認識了解還是有限,彼此思想、性格、習慣、愛好、特點等都還不是太清楚明了。讀書時,同學相處彼此看到的基本上都是對方的優點和長處。書信往來也常常是相互問候、交流所見所聞、介紹生活情況居多。單獨相處短短幾日,我和秋桐才發現彼此在認識、性格、習慣等方麵存在著不少差異,還有許多不足之處,也不知彼此還將麵臨多少多困難和考驗。當時,想的是,正如她所說,隻要彼此有心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因而,我想遵從內心的感覺,拋開一切猶豫和煩擾,真誠地和她接觸相處下去。一天天地過去,我自己不知不覺地好像變得渾身帶刺了,隻要覺得有什麼對秋桐不利或可能傷害到她,我本能地就想站出來阻止。阻止媽媽當著家人和朋友問秋桐的個人隱私情況的原因,是因為這些情況秋桐都還沒有主動告訴我,這種情況下詢問,我擔心可能違背秋桐意願將其個人隱私曝光,再者是向父母、家人和小灑他們鄭重表明態度,希望他們尊重我和秋桐的選擇,還有就是當著大家告訴秋桐我是真心的,免得她老是胡亂猜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