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戰馬(1 / 2)

段景住被朱貴說得莫名其妙,他才剛剛上山,雖然有為山寨赴湯蹈火的心思,熱情更是杠杠的,可又哪有機會去為梁山立下大功了?

孟飛等人也是不知就裏,朱貴見眾人都看著他,也不賣關子,笑道:“方才小弟說這段兄弟不是隻身一人來投,他帶著的可還有兩三百匹上好的北地戰馬。”

眾人聞言,眼睛頓時都亮了,特別是武官出身的孫立,作為曾經大宋王朝總督一方兵馬的提轄官,他實在太清楚戰馬的重要性了,當初在登州之時,他便曾費盡心思的四處收購戰馬,組建起了一支千人規模的騎兵部隊,這樣的規模放在山東路上絕對是絕無僅有的。

可是孫立所部騎乘的,雖說是戰馬,可是和北地馬比起來,連駑馬都算不上,單單是個頭上一比,簡直和騾子差不多,如今這段景住為了投奔梁山,竟然拿兩三百匹北地戰馬做晉身之資,當真好大的手筆。

孟飛前世作為軍人,自然也知道在這個冷兵器時代,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意味著什麼,方才他還在與孫立,樂和討論派人去北地購買戰馬之事,沒想到如今這個人選投奔到了山上,竟然還帶來了兩三百匹上好的北地戰馬,難怪方才朱貴說這段景住初一上山,便立下了大功,這份功勞何止是大,簡直可以在功勞簿上大書特書了。

大宋王朝正是因為沒有強大的騎兵,所以在抵禦遊牧民族入侵的時候,隻能大規模的投入步兵,可是在冷兵器時代,誰都知道騎兵對於步兵具有天然的優勢,這種優勢主要表現在機動性和衝擊力方麵。

說得通俗些,步兵打騎兵就是贏了都追不上,輸了更跑不掉,而騎兵在攻擊步兵的時候,可以利用人和馬的總動量來對其正麵的步兵方陣形成更大的衝擊力。馬的質量比人要大的多,而運動速度又超過人的奔跑速度,因此騎兵所能夠給與步兵的衝擊力一般都是遠大於步兵的衝擊力。想要理解這一情況,隻要學過高中物理就OK了。

還有更為重要的是,機動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扭轉軍隊之間的數量對比,換句話說,機動性好的一方可以集中優勢兵力攻擊對方的某一個區域,局部形成了兵力優勢。盡管整體上來說,可能是防守的一方兵力更多,但是防守一方需要防守很多地方,在一個局部而言,進攻方可以形成數量優勢。並且趕在防守方的援兵到達之前,將當地守軍消滅掉。這也就是機動性的作用,機動性好的軍隊可以通過快速的轉移自己的部隊,總是能夠形成局部戰場的兵力優勢,從而把缺乏機動性的一方逐步殲滅。因此,遊牧民族對於農耕民族來說,總是具有先天的軍事優勢。

那麼農耕民族該如何來應對,一種方法是利用地形,也就是利用山地來阻擋騎兵的奔跑,並且居高臨下的攻擊,長城正是這樣防禦方式。

另一個辦法就是以騎兵對騎兵,通過組建強大的騎兵軍團來對抗遊牧民族,漢之對於匈奴,唐之對於突厥,都是沿用的這種策略。

但是到了宋朝,局麵完全是另外的樣子,首先宋朝在建國之初,就沒有能夠占領燕山山脈,自然就不能夠依靠長城來防禦北方的遊牧民族,既然第一條路走不通,還有第二條路可以走,但是宋朝也沒有像西漢那樣,大規模的養馬從而建立一個強大的騎兵軍團。

可是問題出現了,大宋王朝的版圖之內缺乏可供大量養馬的土地,軍隊所用的馬匹和民間的馬匹要求不同,必須是成年的公馬,而且體力要足夠好,要得到這樣的馬,依靠圈養是不可能的,必須放牧,也就是要有大片的牧場供馬生長繁衍。

後世有很多網絡噴子都在不斷的攻擊大宋王朝,還冠以弱宋的名號,可其實大家都知道,大宋王朝為什麼不能像之前漢唐甚至還有後麵的大明那樣深入大漠對北方遊牧民族進行大規模反擊,繼而實現收複河朔,燕雲最終恢複漢唐疆界,一個最重要原因就是宋朝無法通過大規模馴養戰馬,來建設強大的騎兵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