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宋朝無法大規模養馬?
熟悉曆史的人都清楚,騎兵所需的馬匹,在中國隻有兩個地方出產,一在東北,一在西北,一是所謂薊北之野,即後世的熱察一帶,一是甘涼河套一帶,一定要高寒之地,才能養好馬,養馬又不能一匹一匹分散養,要在長山大穀,有美草,有甘泉,有曠地,才能成群養,才能為騎兵出塞長途追擊之用。
而大宋王朝立國之時,能養馬的地方幾乎被前朝給敗光了,而這一切都歸功於做某位“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春秋大夢,引狼入室的天可汗,因為能養馬的地方都被這位在“寧與外邦,不予家奴”方麵,甩後世“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老佛爺N條街都不止的天可汗,慷慨大方送給他兄弟民族去了。
而內地呢?
早在千多年前的大漢朝,當時的漢人就已經明白“內郡人眾,水泉蓐草不能相瞻,地勢溫.濕,不宜牛馬”這個基本常識。
所以宋之騎兵,最大的不足莫過於缺少戰馬,目前的大宋和遼國是以後世的天.津,保.定,大.同為界,而西北方麵又有西夏,西麵則是吐蕃,所以宋朝的戰線被拉的非常長,雖然是因為本身就少騎兵,但也因為一旦取勝也會被西夏、吐蕃牽製而無法深入遼境追擊,所以一直采取驅逐為主,這也是為什麼宋朝一直想滅掉西夏的原因。
大宋缺馬這是個既成事實,立國初期,宋太祖趙匡胤就從登州行海路向女真買過馬,而之後趙光義以高價在京及諸州民間購買馬匹,一共十七萬三千五百七十九匹,而且每年還要再買一萬匹,到滅亡北漢之後,雖然得了四萬匹戰馬,但仍然入不敷出,最後搞的“天下馬軍,大率十人無一二人有馬”。
因為缺馬,自己有沒辦法培育,也就隻剩下了收購一途,可大宋和外族做走私戰馬生意,經常性以高價收購劣馬,而且宋朝因為軍費本身就高,再把銀錢大筆大筆的花費在收購戰馬上,所帶來的財政負擔就更嚴重了。
要想武裝一隻一萬人規模的騎兵,一個騎兵戰時必須保證兩匹馬參加戰鬥序列來算,平時就必須是三匹馬用於輪換,以保證有兩匹可以隨時投入戰鬥,那麼一隻一萬人規模的騎兵單單在戰馬的消耗上所花費的就是個天文數字,再算上騎兵使用的兵器,鎧甲還有戰馬佩戴的馬具,馬鎧等,又是一筆大數字。
從財政上也可以看出,騎兵或者說軍馬對於大宋王朝來說,是何等的難以擁有。
不想多花錢做冤大頭,就必須自己培育戰馬,而想要培育戰馬,大宋就必須首先奪回這燕雲十六州才能在那裏養馬,但是沒有足夠的戰馬,又不可能去占領這些地區,就好像死循環一樣,於是大宋朝廷對此也無可奈何。
孟飛想要造大宋朝廷的反,首先實力方麵就必須拿得出手才行,不但要在麵對大宋朝廷的時候挺得住,同時還要兼顧著之後的契丹,女真,黨項,乃至於蒙古。
當真是將中原鬧得狼煙四起,烽火遍地,那些異族說不得又要生出了壞心思,自家人打架,打生打死的,總歸最後這華夏大地還是漢人的天下,可若是被異族撿了便宜去,就像明末,朱明王朝和李自成打得天昏地暗,最終卻便宜了關外的滿清大辮子,孟飛可就是千古罪人了。
如今既然段景住這專業性很強的人才都投到了麾下,那麼組建一支強大騎兵的計劃,也就要開始實施了,首先自然就是采購馬屁,段景住慣能相馬,又經常往來於北地,是最合適不過的人選,可是他一個人去,孟飛卻有些不放心,倒不是不放心段景住卷了銀子逃跑,而是因為段景住這人雖然也稱得上精細,可總歸粗魯了些,遇事難免急躁,還需要給他安排一個搭檔才行。
結果就在段景住上山的第二天,孟飛原本還在犯愁的北地販馬集團二號人物也自己上山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