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後世美團網旗下的貓眼電影的故事乍聽上去確實足夠性感。
後世的貓眼電影由互聯網行業最有名氣的連續創業者王興創辦和一手孵化,短短3年時間,從後起之秀做到行業第一,從零做到幾十億的流水,幫助製造了《心花路放》、《港囧》、《美人魚》等多個票房奇跡。
它幾千萬的用戶,它的數據,它的流量入口,它的產業延伸能力,當然還有它的互聯網基因,都注入了光線的體係中。
“我們將持續注入各種資源,支持貓眼成為國內領先的‘互聯網+’綜合娛樂平台。”
其高層在官方新聞稿中說。
“互聯網+綜合娛樂平台”,光這個時髦的概念就應該值5個漲停版吧?
一筆估值83億的交易,隻是為了向資本市場上講一個更好聽的故事。這樣的結論或許有些偏激,甚至讓人絕望,但仍有人對此深信不疑。
後世對貓眼控股的便是光線傳媒,光線傳媒於2011年上市,和華誼兄弟、華策影視一樣是最早登錄資本市場的文化傳媒公司。
然而在2011年後5年的時間裏,內地電影市場的票房從130億增長到了440億,增長了238%,同一時期光線傳媒的收入僅僅從10億增長到了15億。
雖然每年的業績增長還算穩健,但“穩健”同時也意味著在靠題材炒作吃香的A股市場上很難刺激到投資者的神經。
看到鄰居家樂視網的市值快到了自己的3倍,其老大哥自然不會甘心。
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可以反映出光線在資本市場上麵臨的尷尬局麵:爆款電影的出現總是能推動公司股價大漲,比如在《泰囧》和《美人魚》創造當時票房紀錄的時候,光線傳媒的市值分別上漲了27億和33億。但這種上漲並不是持續性的,從一個更長的財務周期來看,光線的股價一直維持在“不溫不火”的階段。
並非隻有光線一家公司遭遇到了這種“歧視”,影視公司業務和收入結構的單一性,影視作品本身的高風險性讓資本市場很難給這些公司露出笑臉。
反而是樂視這樣鼓吹“生態”,不斷追趕投資熱點,在各個跨界領域進行廣泛布局的公司,得到了投資者的充分認可。
這種落差產生的所謂“樂視效應”最終讓這些影視公司的大佬們認清了一個事實:隻要你能把故事講圓,多元化的布局在資本市場上獲得的回報要遠高於一頭紮進某個細分領域,認認真真做事和認認真真做PPT,到底哪個更能打動投資者?
由於非理性的資本市場的存在,“跨界”變成了一件低風險的事。先收購,再整合,先把股價做起來,不行後麵再賣掉就是。就像俄羅斯套娃一般,從最裏麵一層開始,一層一層把企業變得更大,雖然很多時候隻是看上去更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