邲之戰後,荀林父帶著六卿七大夫灰頭土臉地回到了晉國。然後就直接打了請罪報告,老老實實待在家裏等候處分。
按照道理,荀林父喪師辱國,其罪當誅。
但這也隻是說說而已,沒人會當真。
所謂“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這句話的道理哪怕在那時期也是通用的。
在春秋時期,打仗是件很頻繁的事情。也可以這麼說,在春秋時期,打敗仗是一件很頻繁的事情。
如果敗了一場仗就砍頭的話,那朝堂裏的每個大臣即使再多長幾顆腦袋也不夠砍。畢竟,沒誰敢說自己打仗一定不敗。
那以後碰上個什麼盜匪賊寇什麼的,誰還願意領兵出征?
萬一敗了小命不保,成本實在太大。還是都讓國君禦駕親征吧,反正您老敗了也沒事兒。
可你讓國君們怎麼辦,天天帶著兵在外麵溜達嗎?還不得累死?
所以說,戰敗這種事情最後的處理結果都是國君拿著板子高高舉起輕輕放下,最後給個行政記過什麼的就過去了。該上班的還上班去,該站崗的還站崗去。
後來鑒於這種情況太多了,許多大臣還給國君們總結出了一套道理來。大致是這樣:
即使聖人也不敢保證不犯錯誤,如果犯了大的錯誤就殺掉的話,萬一他將來能成為聖人的話,那損失就大了。畢竟,人死不能複生。所以能不殺還是不殺的好。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如果按照這個道理來的話,藥家鑫也不該死,人家學習成績那麼好,你怎麼知道他將來不會成為錢學森、鄧稼先那樣的科學家?殺掉之後說不定人類就少了一個偉大的科學家,不是?
不過,再扯淡的道理也是道理,再無稽的理由也是理由。好用就行。總之,大家也就這麼過下來了。
以邲之戰帶來的後果來看,荀林父雖不至於人頭落地,但一擼到底是免不了的了。
其實,從荀林父的角度看,退休回家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自己雖然說起來在晉國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首席大臣,可荀林父自家人清楚自家事。先不說二把手先縠各種不把自己放在眼裏,就連三把手士會在關鍵時刻也敢自行其是。至於那幫小的,更是好話醜話都不聽,想怎麼來就怎麼來。
自己想辦個什麼事兒還得求爺爺告奶奶,就怕他們不答應。最後事兒砸了,自己死活脫不了幹係(領導責任),你說這叫什麼事兒啊?
這晉國正卿(首席大臣)的職位誰愛幹誰幹,老子不伺候了!
荀林父倒是想的好,告老還鄉,一推三六五。可惜晉景公並不打算讓他這麼舒服。
要知道,在給晉景公的責任報告上荀林父對自己的結論是死罪。而一般來說,晉景公的批複會先斥責兩句,讓後念其有功,從輕發落,改為革職。
但這一次晉景公沒費那麼多墨水,直接批了兩個字:
準奏!
消息一出,算是往朝堂裏丟了顆手榴彈——直接炸了。
看來這次晉景公是真的動怒了,要把一把手荀林父的那堆老骨頭拿去燉湯啊!處決正卿!這也算晉國曆史上頭一遭了吧?
一下子晉國朝野人心惶惶,除了荀林父,其他六卿的門檻都快被踏破了。大家都希望從這幾位晉國的大佬口中套出點情報來,免得自己遭了無妄之災。
老實說,先縠、士會、郤克、趙朔、欒書這五位“常委”聽到這個消息後也很驚訝。不過,他們倒是不擔心荀林父的性命,他們擔心的恰恰是景公的態度。
景公這是擺明了不想讓荀林父走人嘛!
看到這裏,估計有些人要暈了,景公都擺明了要殺荀林父了,怎麼會舍不得荀老爺子走人呢?
其實,這東西就跟荀林父的責任報告一個道理。總要把自己的責任寫的大點,處罰寫的重點,這是規矩。而景公則要適當的做做“減法”,從輕發落,這也是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