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租車業的小快靈(3 / 3)

1和0的組合規則

最近,周航給自己買了一輛Model S作為四十歲生日的禮物。“為什麼要送這個給自己?我覺得對創新最好的致敬就是成為它的消費者。”

關於特斯拉帶來的啟示,他認為曾鳴的總結最到位:顛覆性創新一定要追求用戶的極致體驗,這樣才有可能突破傳統行業的慣性思維和用戶的習慣性依賴;新生態係統起步時,要盡可能借用現有的基礎設施;現在幹啥,都得要有互聯網的魂。

今年,周航他們還推出了一項麵對大眾市場的“打車小秘”服務,微信和APP應用同時都在上。據楊雲說,其中微打車應用由於使用簡單,又可以增加一些個性化設置,上線不到一個月,用戶突破10萬。目前“打車小秘”已經與11000多輛出租車和23000多名出租車司機達成合作,同時,每周新增用戶2萬多個,每周新增車源3000多輛。

相對於商務租賃的易到用車商業模式比較清晰,易到的用戶在線下單並付費,在訂單完成後向司機方麵收取訂單金額15%-20%的服務費,“打車小秘”的盈利模式則極其不明。目前,市場已有近30個玩家,搖搖招車、嘀嘀打車等應用,以及各地出租車司機自發組織的叫車服務,已經把整個市場完全攪動了起來。其中競爭的不規範,以及盈利模式難題,已使得該行業變得越來越晦暗不明。

此外,來自政策的不明朗,更給整個行業增添了幾分變數。最近各地政府相繼出台了要進一步規範手機打車或APP打車市場,深圳地區不少出租車司機已經接到要求卸載手機召車軟件的通知。

對此,楊雲的回複是,打車是個出行領域流量入口級的業務,對於流量入口,目前的首要目標在占住。占住後,再去想盈利的事情。就跟微信占住移動社交的入口一樣。因此,未來不排除能找到更好的盈利模式的可能。

然而,政策對於在這個行業裏所有企業來講卻是很“糾結的”。打車難的問題除了存量市場供給的因素外,還有供需雙方信息不共享的問題。對此,互聯網是很好的解決途徑。未來智能出行必須要建立在現有的基礎設施和資源上,創新就一定會打破現有的模式,在國外是隻要法律沒規定不能幹,其他事都能做。在中國是不一樣的。創新了之後,法律沒有對新的東西有約定,這是很難的一件事。

周航在跟朋友閑聊的時候,曾經有過一個很好玩的論斷——“B2C是1;搜索是10;SNS就是100”。為什麼呢,因為B2C受製於實體的束縛,是1。搜索是純互聯網,比如淘寶,本質是搜索。PC時代搜索是王者,它扼住流量的咽喉,它是10。

移動互聯網時代,社交才是真平台,用戶會自然停留在社交關係中。並且習慣於社交化的服務方式。所以SNS是100。

這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創新的一條基本遊戲規則,1和0的遊戲規則,最終還是要從1和0中產生。

“我們設想一下,如果特斯拉光是鼓吹電動汽車未來多麼激動人心,多麼應該扶持,有人理它嗎?如果它不做到極致,象其他廠家一樣拿個現成車款做個電動版,有人理它嗎?不是新鮮感,自從特斯拉進了家門,另一台車真的就幾乎不開了。”周航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