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Jing.FM:不止是一款產品(2 / 3)

施凱文從小學音樂,經常有朋友讓他推薦歌單,施凱文就按照自己喜好去推薦,喜歡後搖,就推薦後搖,喜歡爵士就推爵士,古典、電子樂等等。結果朋友們說就是想聽小清新的、浪漫的歌、動畫片裏的鋼琴曲,這樣的描述根本找不到音樂。

三個案例指向同一個問題是,平時通俗的溝通語言和專業的音樂術語之間存在斷檔,而現在的音樂產品並沒有把中間這個障礙幫用戶解決掉。“像我母親、朋友這樣的人是對音樂有需求的,並且也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但是他們找不到,他們需要一個專業的人解析後再傳給他們。”

那麼,為什麼不試著做一款這樣的產品?備受觸動的三次思考後,施凱文這樣問自己。

出發

施凱文開始觀察現在音樂的產品。“把自己最簡單最直白的思想,再加包裝再轉譯再變成關健詞再去搜索,導致了我們現在獲取新音樂的數量越來越少,除了看榜單、歌單,聽歌沒什麼簡單合適的渠道。”

施凱文發現,能數的上名來的模式都大同小異,隻是設計有所不同。於是,創辦Jing.FM的兩個出發點就出來了:第一是不做點播類的東西,不想同質化;第二,希望它能發現大家潛在的需求,做出創新的東西來解決新需求,而且成為一種規模,讓創業是一個事業,不是一個愛好。

2011年4月,Jing.FM這個名字誕生了,同時團隊開始用8個月時間定技術框架,持續半年左右的內測,經過反複修改後,2012年6月開放web版注冊,今年1月18日,移動應用正式上線。

“我們有一個大體的計劃,首先是先把移動端安卓和IOS版本做好,大概在今年5月穩定後,開始進入多終端,慢慢擴展很多平台,像電視、汽車這些都必須要進,而且我們的特點就是讓人家在這種操作下更好地去控製你。”施凱文坦言,手機應用還沒上線的時候,就有電視、汽車客戶來談合作,但在產品還未成熟的時候必須掌控好自己的節奏。

不過,施凱文認為Jing.FM麵對的是一個潛在的需求,點播、篩選模式才是更大的市場。“一開始定位就是能占整個音樂行業需求量20%就可以了。”

相比以往的兩個產品,Jing.FM是施凱文認為最成熟的,在核心算法技術上有了更高的要求,僅僅是測試就用了半年之久。“一直在不斷的優化,內測這六個月我們大概有將近10萬個內測用戶參與進去了,活躍度在15%左右,拿到了70萬條搜索無結果。”施凱文說。

在測試期間,很多老產品的用戶來參與測評。當時的差評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麵:第一是曲庫問題,有用戶直接跟施凱文說,“你們的曲庫量太小了,來來回回就是那幾首歌”,也有人幹脆直接反問,為何不能搜索“給奶奶聽的歌”,甚至也有人因為找不到調節音量按鈕而發表尖銳的指責。

在界麵設計、搜索方式等方麵的好評,是施凱文和他的工程師們意料之中的,但困難的是,還要麵對如此之多的負麵反饋。比如,起初發布歌曲的時候,大家就決定優先發布歌手每張專輯的主打歌、傳唱率較高的歌,並加入隱含算法,也就是自動過濾頻繁被用戶點擊“跳過”的歌曲,這樣的做法卻不受用戶歡迎。但現在,他們決定讓用戶自己選擇要不要被這種算法引導,而他們也在想辦法解決,如何分析用戶使用Jing.FM給其他人放歌的搜索需求。

而為了用戶有更好的使用體驗,施凱文的高標準延伸到了唱片封麵照片上。按照Jing.FM的圖標設計,他們認為唱片封麵照片必須保持600×600的尺寸,但不少發表於2000年之前的專輯,封麵照都小於這個尺寸,並且大部分沒有清晰的數字圖片,為此他們還專門重新設計了一大批封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