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歌正在代替大腦?
30+
作者:托馬斯·克拉伯恩
穀歌聯合創始人謝爾蓋·布林坦言技術帶來正麵變化,也能帶來負麵的變化。布林在4月25日見諸穀歌Google+平台上的創始人公開信中作出上述表示:“不過,我們需要繼續努力工作,確保我們所作的貢獻絕對大有裨益——幫助人們過上更簡單、更豐富、更充實的生活。”
布林解釋道:“1998年的時候,會議得提前安排,旅行得精心規劃,紙質地圖得備好,才能前往陌生地方,知識就包含在你的大腦中。而如今,立馬就能在街頭與朋友搭訕、預訂假期、走遍世界各地都不會迷路,並且查到幾乎任何一樣東西的幾乎任何信息。”
設想一下,知識就在你的頭腦中。如果你找不到或記不得所需信息,隻要讓穀歌為你查找信息。我不認為布林的真正意思是慶祝大腦是臨時存放從穀歌獲取數據的地方,而對於我們現在動輒將思考能力“外包”給穀歌之類的搜索引擎這個研究,有必要仔細研究一番。
其他人士之前已探討過這個現象,美國知名作家尼古拉斯·卡爾(Nicholas Carr)為此還寫過一篇文章,題為《穀歌正在讓我們變蠢嗎?》在網絡連接和移動設備遍地開花的這樣一個時代,搜索技能可以替代知識。但這是一種拙劣的替代,就像糖精替代糖那樣。
常言道,你吃什麼,你就是什麼樣的人。同樣道理,你知道什麼,你就是什麼樣的人。移居美國的西班牙哲學家喬治·桑塔雅那(George Santayana)寫過一句名言:“記不住過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轍。”套用這句話來說就是:“記不住的人注定要付出代價。”
當我們凡事都扔給穀歌去做時,情況最危險。雖然該公司出於善意(大多數時候是這樣,如果你不是穀歌的競爭對手),但我們認為有必要質疑穀歌或任何科技公司為我們描繪的未來生活多麼便利、多麼充實這副場景,這關乎我們的尊嚴和自主權。
不妨考慮雲計算。多年來,穀歌一直倡導這樣一種模式:數據駐留於遠處,任何聯網設備都可以隨時訪問這些數據。這也是Chrome操作係統標榜的價值主張。這種模式隻適用於某些情況,比如在某人的電腦或手機有可能被偷的地區旅行。
但雲計算不該是唯一的選擇。設備上幾乎沒有什麼本地數據存儲,這樣的世界並非完全獨立自由的世界。這跟不存在現金,所有錢財都是電子錢財的世界存在同樣的弊端:這是喪失自由、不堪一擊的世界,隻不過披著予人便利的外衣。
穀歌的自動駕駛汽車在安全性、交通管理和便捷性等方麵顯然有其優點。與此同時,這種汽車提示了一種全然不同的世界:外出旅行被跟蹤;私有財產以及運動和行動的自由已經拱手交給了穀歌;對硬件的使用受到了限製,美其名曰是為了保護你。你有權利購買,卻沒有權利修改、試驗或開發。
而自動駕駛汽車甚至可能不是解決現代交通問題的最佳選擇:我們已經有了某種自動化汽車,即地鐵列車。從商業的角度來看,穀歌可能喜歡這個想法:麵向數以百萬計的自動駕駛汽車銷售硬件和服務。但是想減少路麵上的汽車數量,一種更好的辦法也許是投資於自動駕駛公交車和列車,投資於公共基礎設施。
或者不妨考慮穀歌眼鏡(Google Glass),穀歌正以1500美元的價格銷售其網絡眼鏡。花了這麼大的價錢,開發人員卻還麵臨種種限製:“不得轉售、外借、轉讓或贈送穀歌眼鏡給其他任何人。”穀歌公司的服務條款這樣明文規定。早期采用者必須接受穀歌的任何軟件更新,但是他們卻無法自行改動設備或軟件。這下倒好,封閉成了新的開放標準。
如果穀歌真心實意想幫助人們“過上更簡單、更豐富、更充實的生活”,它顯然有些工作要做。我們也都要做些工作:我們必須確保自己擁有線上和線下思考和行動所需的知識和能力,而不是凡事依賴穀歌。隻有到那時,即等到我們可以隨意丟棄穀歌時,才能真正體會到穀歌何時在改善我們的生活、何時沒有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