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生活中,父母放縱男孩的情形非常普遍,這些父母覺得這是愛。問題是,我們要把握好“愛”的度,無原則的愛就是溺愛、放縱,在“愛”的同時不遵循“嚴”的原則,就會導致男孩養成盛氣淩人、驕橫跋扈,做人不講原則,做事不講規矩的壞習慣,最終會害人害己。
“我要吃泡泡糖。”小剛叫嚷著。
媽媽正在洗衣服,轉身對他說:“上次我們已經說好了,你不能吃,因為你總是把泡泡糖咽到肚子裏,或是隨便扔掉。”
小剛根本不理會這些,不停地喊叫:“我要吃,我要吃。”還不住地使勁在地上跺腳,然後把媽媽的衣服都扔到了地上。
“好了,好了,給你吃。”媽媽無可奈何地遞給小剛一塊泡泡糖,又忙自己的事了。
麵對小剛的糾纏,媽媽沒有辦法說服他,也不願意他搗亂,讓自己的什麼事也幹不成。所以,最後幹脆給他泡泡糖,讓他走開。
殊不知,這種做法已經給孩子養成不聽話、不守規則的壞習慣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仔細分析不難發現,媽媽的教養方式間接地使小剛養成了不聽話、把泡泡糖隨便亂扔的習慣。小剛還能感覺到,隻要自己鬧騰到一定時候,媽媽就會滿足自己的要求。
上麵這種情形,恐怕許多父母都遇到過。不同的是,有的父母會拒絕男孩的不合理要求,讓他懂得什麼是對的,怎樣做是錯的;而另外一些父母不能應對男孩的撒潑耍賴,隻得乖乖就範,讓他得寸進尺。
在男孩成長的過程中,父母要幫助他約束、控製自己的情緒,而不能為了讓他盡興,就竭盡全力滿足他的種種要求。因為這種一味放縱的態度會鼓勵男孩在自私的軌道上發展,認為生活就是我行我素。如果男孩隻看重自己的利益和要求,不在乎別人的需要,就不能正常與人打交道,更不要說與別人合作、走向成功了。
其實,最可怕的情形是,男孩被寵壞了,而他自己根本意識不到這一點。這樣一來,他就會習慣別人肯定的回答,並習以為常,一旦遭到合理、正當的拒絕,就會難以忍受,甚至走上極端的道路。
孩子好比樹苗,要想讓其成材,父母必須注意及時修剪整枝。一位教育專家曾經說過:“如果你想培養一個無賴,那就盡情地放縱他、遷就他;如果你想培養一個很棒的孩子,那麼在麵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時,就要堅持用愛的理由拒絕他。”
特別是對男孩的缺點、毛病,父母更不能放縱,而應加以引導,讓男孩明白其中的道理,才能成為一個懂事的人。一些父母對男孩放任自流,對他們的不良品格、習慣聽之任之,這種姑息養奸的做法,從小的方麵來看會讓男孩養成嬌氣、不可一世的性格,從大的方麵來看則可能釀成大禍,孩子也成不了大器。
法國著名教育家盧梭曾經說過:“當一個孩子哭著要東西的時候,不管他是想更快地得到那個東西,還是為了使別人不敢不給,都應當幹脆地加以拒絕。”拒絕是為了避免放縱男孩,讓他懂得凡事都不是隨心所欲的。這樣一來,男孩才能積極主動地適應周圍的環境,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目標,真正做到自立自強,而不是成為溫室裏的花朵。
你會教男孩嗎
大多數的父母會因為溺愛而放縱男孩,還有一種情形就是父母因缺乏責任感而放縱男孩。有的父母看到男孩難以管教、屢教不改,逐漸喪失了信心,於是索性不管了。這種放縱是不負責任的表現,對男孩的危害性更大,往往導致男孩自暴自棄,甚至誤入歧途。不放縱男孩,是對男孩負責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