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現代視閾下高校教師隱性知識管理策略分析
教育觀察
作者:餘可鋒 任麗平
摘要:目前國內對高校教師隱性知識管理的研究還比較欠缺,本文探討了高校教師隱性知識管理的內涵及存在的障礙因素,並在後現代主義的指導下簡要探討了高校教師隱性知識的管理策略。
關鍵詞:後現代主義 高校教師 隱性知識管理
隱性知識最早由邁克爾·波蘭尼提出,是指潛藏於人大腦中,主要經由個人親身經曆以及體驗領悟而獲得的,在特定情境中能夠重現並不自覺地利用,但難以言表和模仿、形成規範化的文字材料進行交流、溝通和分享等的內隱性知識。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較多注重於顯性知識,但往往隱性知識在決策過程及行為模式中發揮著更大的作用,正如榮·揚所說:“顯性知識隻是冰山一角,而隱性知識則是隱藏在冰山底部的大部分。”[1]高校教師既是知識的擁有者、利用者、傳播者,又是新知識的創造者,研究教師對其隱性知識的挖掘、轉移以及共享具有重要意義。高校教師的隱性知識,是指高校教師在教學實踐與學習中自身建構的,深置於頭腦中高度個人化、無法用結構化的語言加以描述的主觀體驗或體會。它主要體現於執行高校職能的過程中,有教學過程中的隱性知識,表現為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思路、教學方法、教學心得及經驗等;有科研過程中的隱性知識,表現為他們獨特思維方式、靈感直覺、研究方法與途徑、未公開的研究感悟等;還有為社會服務過程中的隱性知識,表現為個人的價值取向、行為模式等[2]。高校教師隱性知識管理是指高校教師在日常生活和教學實踐中,對隱性知識的積累、挖掘、轉移、共享、創新等過程進行的管理[3]。
一、影響高校教師隱性知識管理的障礙因素
筆者認為影響高校教師隱性知識管理的障礙因素主要包括三個方麵:
1.隱性知識的本質屬性
隱性知識是高度個人化的知識,隻可意會,不可言傳,並且在特定情境下才會重現,有時連其擁有者也無法意識到它的存在,因此它難以形成規範化的文字或語言對他人進行傳授,即使擁有者有意識將其講出,也常出現言不達意或信息遺漏的想象。並且由於其個體性,是個體在其親身經曆和體驗中獲得的,不同的生活經曆造成接受者理解不準確。因此它的本質屬性決定了它不易交流和共享。
2.教師的個體因素
教師個體方麵的阻礙因素主要體現於兩方麵:一是對隱性知識的重視和反思不夠。由於傳統知識管理的影響,大多數高校教師重顯性知識而輕隱性知識,不太注重在教學實踐中的覺察、反思,使隱性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流失,從而不利於它的交流與傳播。二是由於競爭引起的信息屏蔽。在大家都可以平等地學習顯性知識的情況下,個體對其所擁有的隱性知識是在競爭市場中取勝的武器,因此高校教師對隱性知識的獨占與保護意識比較強,不願意將自己的隱性知識與他人分享或故意隱藏,以獲得內心的安全感。
3.學校文化與製度影響
首先在學校的整體文化氛圍不注重隱性知識的管理,導致教師也不注重自身隱性知識的反省。再次高校中盛行利己、不信任的文化,大多數教師存在利益相關關係,從自身的利益出發都期望從別人那裏獲得隱性知識,而自己不願意付出,結果導致群體性隱藏自己的隱性知識。最後是學校缺乏相應的共享平台和激勵機製。學校科層製的組織結構,不利於高校教師之間平等、直接交流。另外,目前學校的考核製度並沒有與隱性知識的分享掛鉤,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部分教師分享隱性知識的積極性與熱情[4]。
二、後現代主義及對隱性知識管理的啟示
後現代主義旨在反思、批判和超越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現代性”的一種批判性思維模式和方法論。後現代主義的主要特點表現為反思和批判性;反對統一性,崇尚多元化、多重價值觀;反基礎主義、反對真理科學;反對理性、主張非理性主義;反對“人的中心化和主體性”[5]。
後現代主義對高校教師隱性知識管理的啟示主要在於其批判與反思的精神、多元化的思想、對“知識霸權”的挑戰、平等地對話以及對創新性的關注。一是批判精神與以人為本的知識管理理念,反思過去知識管理存在的不足,主張回歸人的本性,注重主觀體驗與感受。二是多元化的管理模式,反對封閉性與單一性,主張采取開放多樣化的綜合管理模式。三是倡導交流民主化。反對等級化的科層製,倡導扁平化、網絡化的組織結構,強調差異性,尊重個體獨特性,倡導平等自由地進行多方位多層次交流。
三、後現代視閾下高校教師隱性知識管理的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