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農業模式探究
公共管理
作者:喬凡
摘要:21世紀是農業持續發展的世紀。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綠色消費將會成為本世紀的主要消費趨勢,生態農業將作為綠色需求是農業發展的一個新的增長點和利潤點。本文嚐試分析生態農的發展模式和發展風險,思考生態農業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生態農業發展模式發展風險
生態農業是對效益農業的進一步提升和發展。在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農產品市場進一步開放和國內農業結構的調整,這些趨勢都表明:以綠色消費需求為導向,以高效農業為主體的生態農業將是未來市場的發展方向。未來的農業生產應需轉變思路,尋求新的發展:
一是營養化:目前人們對於農產品的要求不再是簡單的新鮮,在如此巨大的市場麵前,農產品的種類繼續細化,滿足人們的不同需求,與此同時,農產品的營養化被人們更加重視。一些營養價值高且風味好的豆類、瓜類、瓜果類蔬菜和食用菌類,由過去的大規模種植追求產量,轉變為精細化管理追求高營養。根據市場的反應,花菜生菜綠菜花和紫甘藍等一些營養價值高風味好的蔬菜銷售形勢一直看好。
二是工業化:城市中生存的人們,每天麵對高速度快節奏的生活,農產品的供應業要適應這種節奏。生態農業的出現可以實現農產品的高效、集約化生產。如今,許多地方的蔬菜生產都開始向淨菜小包裝階段發展,即在生產地將蔬菜整理後進行消毒滅菌分級,並用薄膜包裝密封,然後上市出售。這就要求農產品的供應改變過去的農業供應方式,過多像工業產品的供應,實現工業化的生產與銷售。目前,我國大部分生鮮農產品仍以常溫流通為主,冷鏈流通率隻有5%。農產品進入流通領域後損失嚴重,流通腐損率達到30%,每年損失達到1000億元以上。而歐美發達國家農產品冷鏈流通率達95%以上。冷鏈供應將是未來生態農業的常規運輸手段。
三是多樣化:舊有的農業生產模式已不能滿足時代的需求,而且生產效益開始下滑,營養豐富且反季節的農產品成了市場的新寵。人們開始趨向於購買這類農產品。所以現在農產品的命脈在於產品的新鮮、營養。隻要保證了農產品的新鮮及產品的無公害化,必然得到市場的認可。
當前生態農業的發展方向主要可分為以提供優質農產品為主的種植生態農業和集旅遊觀光、采摘休閑為一體的觀光生態農業。
觀光生態農業是一種以農業和農村為載體的新型生態旅遊業。近年來,隨著收入的增長,人們渴望多樣化的旅遊,尤其希望能回歸自然。於是,農業與旅遊業邊緣交叉的新型產業——農業觀光應運而生。生態農業觀光園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一個趨勢,有著豐厚的社會基礎。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在解決溫飽之後,人們對吃穿以外的生活追求日益增多、日趨多樣,這是觀光農業發展的主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