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發展不應以終結鄉村文明為代價
公共管理
作者:李秀薇
摘要:城鎮化成為一股不可阻擋的潮流,伴隨著城鎮化過程的是農村文明的終結。我們的目前的城鎮化過於簡單化,而且很多農民是被迫城鎮化的,我們不應該忽視農村文明的力量,不是說隻有讓農民離開自己的住宅才能發展農村經濟的,全國農村一刀切式的城鎮化會帶來很多社會問題,在城鎮化之前必須仔細考察哪些農村適合城鎮化,哪些農村不適合城鎮化。我國曆來是農耕文明的國家,所以我們不能盲目的效仿西方,要重視中國這個特殊的國情。
關鍵詞:城鎮化 農村文明 工業文明 農村經濟
一、城鎮化浪潮背後的擔憂---農村文明的終結
城鎮化目前已經成為擋不住的潮流,這不僅是中國的潮流也是世界潮流。我國城鎮化的空間很大,現階段正處於一個黃金時期,我們在為我們的城鎮化歡呼雀躍的同時有沒有考慮過,我國的城鎮化是不是正在走西方國家的發展之路。我們每一步的發展似乎都是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史的再現,恰如我們的工業化道路。現在大家都意識到先汙染後治理的環境代價的巨大犧牲,不管黑貓白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的年代過去了,我們不是處在白手起家的年代,而是已經取得了一定資本積累的時代,所以城鎮化要的不是一個城市化水平的高低這樣一個簡單的結果,更不是簡單的把農民與土地分離的結果,也不是以終結農村文明為代價的。
然而,經過對一些農村城鎮化過程的考察與了解,基層的政府在執行城鎮化的政策時,過於簡單化了城鎮化的結果,他們盲目拆遷農民的房屋,農民與土地分離後,都是自己尋找工作。大多數農民是不願意離開土地的,而且對於政府的拆遷,他們的態度是,這是阻止不了的力量,隻能選擇默默接受。看著農村大片房子被推倒,我驀然意識到:中國五千年的文明載體將麵臨終結的命運。
二、中國的城鎮化忽視了農村文明的時代價值和中國的特殊國情
1.觸動農村文明也觸動了中國文明的底線
中國文明的根深紮在農村,而不是城市。從洋務運動中的“中體西用”,到孫中山辛亥革命中的“三民主義”,以及鄧小平倡導的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雖然變革的內容不同,但他們都恪守了這樣一個原則,那就是中國的特色始終沒能丟。鄧小平領導的中國改革開放,首先是從農村開始,讓農民承包土地成為改革的最早受益者。當前我們中國推行的城市化,為什麼會出現農民不買賬、以及以死相爭的局麵。這緣於目前我們的城市化還損害著大多數農民的利益。為什麼這麼說呢?第一,從經濟上看,逼迫農民進城的城市化,實際上是變相掠奪農民利益的城市化,因為在此城市化過程中存在著當地政府與農民爭利的嚴重現象。第二,從文化上看,農民被逼進城後,文化環境、居住環境都發生了變化,從而帶來身體、心理上的不適應,甚至疾病的發生,這些都是政府補償中無法計算的。
城市文明是引領世界主流的文明,我們需要學習。但是我們不能用拿來主義的精神簡單化我們的城市化,要注重中國的特殊國情。現在我們城鎮化的目的和城鎮化的結果存在著本末倒置的現象。城鎮化到底是新農村建設最合理的路徑選擇嗎?我們在把重心放在經濟上的同時,估算過社會成本和文化成本,工業病和城市病這些經濟以外的東西了嗎?不能損害農民利益和鄉村文明的城市化,這是當今中國的國情需要。城市化不能以中國五千年鄉村文明的終結來換回。如果那樣,我們將會成為曆史的罪人。
2.城市化不能觸碰中國社會的安全底線
農村與農民的發展是中國特有國情決定的中國底線。但是目前中國正在發展的城市化正在瓦解著這個底線。大多數農民並不情願離開自己的土地,他們之所以不願意是因為他們與土地的分離不會使他們獲得更多的財富,利益獲得的最大方是別人,他們依然會貧窮。而且,這些剩餘的農村勞動力並不能被好好的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