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考試製度看選人用人機製的完善(1 / 3)

從考試製度看選人用人機製的完善

公共管理

作者:陳學琳

摘要:目前,各地、各單位都在運用考試的方法選拔人才,從公務員考試的大熱,到領導幹部公選的激烈,甚至學校教師職工的入編,也必須遵循“凡進必考”的規定。綜觀我國數千年曆史,曆朝曆代推行考試製度的主要目的皆在於求賢,那究竟政府(單位)如何才能從考試製度中獲得真才呢?下麵談談我們的看法:

關鍵詞:考試製度 用人原則 積極意義

一、用考試製度選拔人才是曆史發展的經驗選擇

縱觀我國古代,人才選拔製度的發展大體經過三個時期:一是奴隸社會的貴族參政世襲製,二是秦朝至隋朝的士大夫薦舉製,三是隋朝至明清的平民科舉製。尤其自漢代以來,政府以求取人才的真誠精神,注意在全國征求人才,共同參政,而整個政府機構上至宰相、下至一個普通小吏,都是通過各地薦舉——政府組織培訓學習——參與國家統一考試——按成績高低分配到中央或地方政府工作。兩漢時期廣泛采取“舉、學、考”三結合的方法,讓漢吏贏得了“中國古代最務實的管理者”的稱號(引自錢穆話語)。自隋開始,科舉製逐漸取代了由士大夫貴族把持且積弊甚深的“九品中正製”。從唐代以後,科舉考試正式成為國家政府取才的最主要途徑,通過以詩、文或策論為題,選拔出了一批批或勤政,或廉明,或致力改革,或宅心仁厚,或德高望重的各級官吏,擔負起政府管理事務,執行繁雜的行政命令,實施對平民的教育開化等工作。這樣的做法對緩和統治階級內部之間、統治階級與人民群眾之間的矛盾,維持國家機器的穩定,推動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等,均發揮了重要作用。及至科舉製成為曆史的障礙是明末清初以後的事情了,其原因主要是考試內容的陳腐和考試形式的僵化,而不在考試製度本身。自科舉製度產生以來,宋、明、清等各朝代都曾多次廢除科舉考試,卻又都由於沒有更好的選拔官吏的辦法而恢複舊製。由此可見,考試製度是中國曆史上一種能在大範圍內實現公平的比較合理的人才選拔製度。

西方近現代文官製度的發展也是借鑒了我國科舉製度考試的經驗。英國在16世紀首先建立了文官考試製度,盡管歐洲傳教士在明末清初接觸到的是處於頹勢的科舉考試,但他們仍對科舉製的先進性及合理性感到吃驚。在傳教士們的推動下,歐洲各國政府紛紛借用了科舉製的“合理內核”——考試製度,並在此基礎上將考試製度理論化、規範化,並比照各自國家和政府的實際需要,推動了“考試製度”從理論和實踐上朝著符合現代社會分工和管理的需要方向發展。而這正是科舉製在中國雖曆經千百年但缺乏的東西。因此,目前西方所推行的法規嚴密、程序規範的現代考試製度,仍是我們認真學習和借鑒的對象。

二、用考試製度選拔人才的積極意義

我國現階段實行民主政治建設的本質要求是人民當家作主。充當政府管理者的各級幹部選拔以起點相同的考試製度為手段,正是適應和體現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這一本質要求的體現。

1.我國現階段實行政治民主建設的本質要求是人民當家作主

當中擔負政府管理者職責的各級幹部,其選拔是以同一水平、同一標準的考試製度為起點,這正是適應並體現著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首先,以考試來選拔人才,有利於打破身份限製,為普通群眾直接進入國家機關、幹部隊伍行列開辟了廣闊的途徑,相同的,也為國家及各級政府從較廣泛的層麵選拔人才提供了比較直接的平台。一方麵,該製度使符合條件且有能力的普通群眾,能夠通過“考試”這種開放公平的競爭平台直接進入到幹部隊伍,參與到國家政府事務的管理中;另一方麵,大範圍的公平競爭,能最大限度地增強廣大群眾的參政意識和參政程度,有利於社會整體民主進程的發展。

2.以“考試”選拔人才,有利於增加透明度

為真正落實群眾對人才選拔任用工作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督權開辟了新途徑。以“考試”選拔人才,堅持了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嚴密組織程序,規範運作方式,透明操作過程,避免了過去幹部選拔過程中“少數人選少數人”、“暗箱操作”或選拔監督不力等積弊,真正體現了"公平競爭"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