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七章 恭親王鬧氣(2 / 2)

五公主今年才十二歲,還不到出嫁的年紀。

皇上要預備著這回換任科爾沁達忓爾王爺,給新任的王爺送去大清的公主和親,鞏固兩邦聯姻。

這個人選,自然就是裕親王正當妙齡的大格格了。

皇上已經擬定封大格格為和碩溫宜公主,接入慈寧宮在太皇太後膝下伺候。

待科爾沁戰事一完,便可送去和親。

隻是這幾年裏,皇上不能沒有其他人選送去蒙古各部和親,所以皇上也在考慮收養恭親王的格格之事。

恭親王大約就是為此,對皇上不滿吧?

這樣想來,陳文心也釋然了,“恭親王骨肉親情,舍不得自己的女兒去蒙古和親,所以和玄燁使性子。是嗎?”

皇上點點頭,“恭親王家裏有兩個適齡的格格,一下子得知她們都要去和親,他心裏難受。他難受,朕就不難受了嗎?”

“朕膝下的公主要是都能養活,也不必去煩他恭親王!”

皇上也有些怒氣,“朕自己的五公主將來也是要送去蒙古和親的。怎麼,朕的公主能去,他恭親王的格格比朕的公主還尊貴?”

滿蒙聯姻是勢在必行的,皇上為了政權穩固,拒絕蒙古女子為後。

若是連大清的公主都不送去給蒙古,那滿蒙就徹底斷了聯姻了。

蒙古騎兵驍勇,無論距離滿人的老家盛京,還是京城,距離都很近。

臥榻之側,隻能交好,不可交惡。

否則,豈非寢食難安?

就連西蒙古那一邊,諸如準格爾部的不臣,都讓皇上難以鬆懈。更何況是近處蒙古東南部的這些部族?

“好了好了,玄燁。消消氣。”

陳文心安慰著皇上,想著送公主去蒙古和親這事是沒有解決的餘地的。

除非皇上像前幾代先王一樣,娶蒙古女子為後。

這對大清的國政幹擾更大,甚至會影響整個國家的繼承人。

皇上日後,也是要將自己親生的公主源源不斷地送往蒙古的。

她輕歎了一口氣,拍著皇上的手,“與恭親王相比,裕親王可真叫人敬佩啊。”

他的大格格最先入宮,卻不曾聽聞他有什麼抱怨不滿。

皇上提到裕親王,臉色緩和了許多,“裕親王是朕的兄長,無論品德還是才幹,都堪當表率。他對朕的行為一向是很支持的,這也是朕偏信他超過恭親王的原因。”

“所以啊。”

皇上衝她一挑眉,“派恭親王去監軍,隻是不想他在京中給朕使壞罷了。朕了解蘭襄,無論恭親王說什麼壞話,朕都不會信。”

皇上說的好聽是讓恭親王監軍,實則隻是找個差事把他遠遠打發了而已。

陳文心對恭親王此人並不了解。

先帝年紀輕輕就駕崩了,留下的子嗣並不算多。

除了皇上以外,現下就剩了這兩位。

他們可謂是大清的鐵帽子親王了。

地位雖高,並無實權。

皇上吸取了前幾代大清皇帝的教訓,沒有給親王授以實權,隻是加以虛銜罷了。

比如裕親王領著一個監管刑部、吏部的職責,恭親王領著一個監管戶部、工部的職責。

都是虛的。

他們最重要的工作,反而是替皇上籠絡這些皇親國戚,做人情上的交際。

誰叫他們是愛新覺羅家中,除了皇上以外地位最尊的人呢。

裕親王一向勤勤懇懇替皇上辦事,這個恭親王就顯得桀驁不馴許多。

“對了。”

皇上忽然道:“朕先前原打算把和碩溫宜公主,送去太皇太後的慈寧宮。誰知皇祖母她老人家不忍見她被送去蒙古和親那一日。朕想了想,不如就送去惠妃的長春宮和五公主作伴。”

五公主年僅十二,還未備著和親,所以連封號都沒有。

陳文心道:“這樣也好,和碩溫宜公主定然是知道自己要去和親的,讓她給五公主先做做心理準備,也好。”

五公主過兩年長成了,是必然要去和親的。

一個庶妃所出的女兒,若非皇上的公主都夭折了隻剩她一個,這滿宮裏誰能想得起她呢?

大清朝的公主原就命途坎坷,再沒個好額娘好母族,隻能孤零零地去和親了。

“至於恭親王家那兩個格格,等日後送進宮來就由你照管吧。”

什麼?

陳文心瞪大了眼,她為什麼要去照顧兩個跟自己差不多大的侄女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