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家住村口那一溜,稱羅家坡。在幹溪,萬家統治了幾個時代,據說是從第三代始祖中了進士開始。到了我爺爺的爺爺輩,還是幹溪兩大地主之一。而羅家,沒出過什麼顯赫的人,也從來不是底層。萬家與羅家,始終保持著這種微妙的關係。因為祖訓,我們萬家從第三代始祖漸漸發跡之後,就下大力氣培養後生,總盼著出一個讀書人,考取功名,榮歸故裏。
而萬家的第四代,出了個舉人。就是那些年間,榕樹瘋長,遮天蔽日,蔭佑萬家。萬家一直重視對後輩子侄的教育,兩百來年沉澱,倒也是個書香門第。
家族開枝散葉,自然不止我們古樹村一支。隻是我們這一支,是五代嫡傳。傳到我爺爺的父輩,因為那位老祖宗性格過於溫良,家族基業傳給了老大。我們這一支也就離開了鎮上,到了祖宅。在大變革的浪潮中,幹溪自然也卷了進去。
在那時,幹溪鎮依舊是個小鎮,幹河也依舊從鎮中心穿過。東街是王家,西街是萬家。兩個大戶輪流統治了幹溪長達一個半世紀。我們萬家全靠文章經世,忠厚存家,一連幾輩都是讀書人。王家是靠販運起家,家族沒出什麼大能人,頂破天隻是幾個走夫販卒罷了。
民國前,萬家聲勢一直壓王家一頭。雖同是大地主,兩家行事卻大相庭徑。王家都是些走夫販卒,流淌的也是賺錢的血脈,很不得扒了佃戶的皮去做衣裳,好多謀幾毛利。萬家雖然行事卻沒有王家的派頭。畢竟書香門第,無論是真善還是偽善,到底沒有過於剝削,好歹能讓佃戶勉強糊口。至於羅家,卻有不少自耕農,倒也算得上大戶人家。於是,幹溪的實際領導人基本在萬家和王家產生,羅家也出過一個。
三族的關係盤根錯雜,尤其是萬家和羅家、萬家和王家,互有通婚,關係倒是緊密。這在當時的幾位老祖立下了誓約,大概就是保證幹溪的長久。主要當事人自然是萬家和王家了,至於羅家,純粹是沾了萬家的光,也算是鄉裏的上等人家了。
可以說,幹溪近代曆史基本上是靠萬家人和王家人推動的。至於羅家,則扮演者不大也不小的角色。
萬家和羅家世代交好,而王家,則靠聯姻和萬家保持著微妙的關係。若是比較之下,王家還是比萬家強勢一些,畢竟是商幫,遠近人脈廣一些。但羅家的立場就讓兩者間的近乎平衡的關係稍稍發生傾斜。幹溪的生活一直是有序的,而這序,就是萬家和王家;而在悄然間無序的變化讓有序的生活也在悄然變化。這其中無序的因子,就是羅家。
在封建王朝達到頂峰的時候,萬家一位老祖宗中了秋闈榜眼。萬家也就是在這時聲勢達到了頂峰——一門三秀才。這本該是有序的事情,大榕樹卻枯死了一根枝椏。
在接下來的數十年裏,萬家沒出一個人物,家族也衰敗了下來。等到了我爺爺的爺爺輩,甚至後繼無人,勉強讓老大繼承了家業。萬家到這時候早已失去了對幹溪絕對的話語權,甚至地位僅和羅家相仿。
等到了民國時期,萬家徹底敗落了,幹溪一條街隻有兩個店麵。偌大一個家族再一次散開,老二一支到了祖宅,也就是我們這一脈;老大一支留在鎮上,勉強撐著家族的顏麵;至於其他的,卻分不清了。